趙春暉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 400065
隨著近年來兒童悶死車內事件的頻發,兒童人權的保護被推到風口浪尖上。父母是否應當為其過失行為導致的孩子不同程度的傷亡負刑事責任,是社會扔給法律界的一個難題。即使我國刑法明文規定了過失致人死亡罪,但由于缺乏主觀故意,無法適用以懲治疏忽父母,僅僅是內疚與輿論的批評又無法避免悲劇的重演。
2015年6月27日,湖南湘潭一個4歲男童被父母遺忘在車內數小時后死亡,這件事在網絡上炸開了鍋,類似的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7月份,就有8起事件見諸報道,輿論在表示痛心以及“家長應該細心一點”外鮮有其他反應。從媒體公開報道的數據來看,從2006年到2015年7月的山東沂水事件止,校車悶死幼童事件有9起,然而,今年的13起類似事件中,有10起發生在父母的私家車內。“2013年的6起事故,有4起發生在校車;2014年的3起全部發生在私家車;2015年的13起中,有10起發生在父母的私家車內。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100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5.7%的受訪者身邊發生過因家長疏忽造成的兒童安全事故。”隨著私家車數量的增加,人們的安全防范意識并沒有隨之增加,家長疏忽導致兒童安全事故頻發,相比之下,校車內發生“兒童被留車內”事件的數量卻因侵害者受到了重刑處置而減少,這引起了社會的熱議,父母是否應當為其過失負刑事責任?
盡管我國有監護制度及未成年人保護法來保護未成年人的權利,這類事件頻繁發生并且日益增多,無不體現著國民對人權的漠視及法治觀念的淡漠。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下,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孩子悶死車內,父母也是受害者,出于人道主義,實不忍心再讓其背上犯罪的罪名并接受刑事處罰。有反對者認為,重刑懲治疏忽父母,有違司法謙抑原則,主張不再對父母施以重刑。《世界人權宣言》與《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在法律上,兒童自從降生那一刻就已經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人了,年齡不會削弱其作為人的屬性,也不會削弱其任何基本權利,親情不是父母過失免責的理由。
山東沂水縣一名3歲女童上學途中,被幼兒園園長遺忘在車內,9個小時后被發現死亡。涉事園長毫無疑問的因涉嫌過失致人死亡罪被刑拘。法律的懲處不平等對待,就在于過失者是否是父母,是否具有血緣關系。這前后兩起事件中的侵害者所受的懲處方式形成鮮明對比,同樣的過失行為,難道就因有父母這層身份關系而免責?如此,法律的公平正義便不復存在。
執法必嚴的前提是有法可依,這就需要我國有配套的完備的法律規范。“以德克薩斯州為例,該州法律規定,因故意或過失將兒童單獨留在車中超過五分鐘以上,即為C等輕罪(罪行最輕的犯罪),該等罪犯通常不會被判入獄,須繳納不高于500美元的罰款。”①這些明文規定,讓兒童受到了有力的保護。
有了完備的法律體系,法律的執行,還需要社會條件的配合。在我們國家,孩子是靠父母撫養長大,如果父母被判刑,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這與西方國家不同,西方國家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發達,孩子一出生便有獨立的人權,脫離了父母,由社會供養,因此,法官可以將孩子與父母分離,如果孩子的利益受到傷害,法庭會指定社會義工去監督;如果一個家庭喪失了撫養孩子的條件,會有條件好的家庭來領養。因此,重刑懲治疏忽父母在國外取得好的效果有賴于物質基礎的支撐。
家長帶著孩子出行,最安全的是不要讓孩子單獨留在車內,但是人的疏忽大意不可避免,為了盡量減少此類事故的發生,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措施,防范于未然,汽車生產商可以生產出具有報警功能的智能兒童安全座椅,一旦孩子被鎖車內,車輛便會自動報警,這樣,家長可以收到警報,即使家長不在車輛附件,路過的行人也可立即采取拯救措施。
為了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公平正義,提高人們的人權意識,避免悲劇的重演,重刑懲治疏忽父母,從長遠來看,確有必要。我們不能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只有完善法律法規,社會條件,為法律建立更好的實施平臺。重刑懲治疏忽父母,更大的意義在于警示他人,預防犯罪,懲前毖后。正如,法律的主要作用不是為了懲罰犯罪,而是預防犯罪。
[注 釋]
①周峰.兒童悶死車內,內疚父母也需懲治[Z].網易新聞中心.另一面,1348期.
[1]歐陽宇.父母過失要負刑事責任嗎?[J].大科技·百科新說,2013.
[2]W.Gene.致命的分心:把孩子忘在汽車后座是可怕的失誤,還是犯罪行為?[Z].
[3]孩子出事 家長可能要負刑責[N].新快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