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雁
涼城縣環境保護局,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3750
環境管理是運用經濟、行政、技術、法律、教育等手段,對人類損害環境質量的活動進行限制,通過全面規劃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既要達到通過發展經濟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又不超過環境控制的允許范圍[1]。通過環境管理,可以減少經濟發展給環境造成的副作用。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急劇增大,相應的污染物排放量也隨之逐漸增加。以傳統的方式來審視資源和環境的發展必將會造成日益嚴重的資源短缺和環境破壞。
在環境管理中突出的“先污染后治理”落后的管理觀念使資源環境問題逐漸成為中國發展的制約因素。
資源環境問題日漸嚴重,基于以上問題中國對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環境管理的措施,如“三同時”制度、排污收費制度、污染總量控制制度等。近年來,經過多方努力中國生態環境的破壞速度開始逐年減緩,工業污染明顯減少,水污染治理初見成效,地區環境質量顯著改善。但由于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發展時期,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
環境管理經濟手段大致可以分為命令控制型(行政手段)和市場激勵型(經濟手段)兩種形式[3],即收錢和發錢制度,收錢包括懲罰或限制,發錢包括獎勵或激勵政策。前者主要是利用各種環境標準、法律法規和不可交易的污染物排放配額收錢,其優點是目標明確、見效快,缺點是執行成本高、不易長期實施。而后者是互利雙贏的經濟手段,目前一些國家比較傾向于此類環境管理對策。我國采用的環境經濟手段主要有以下類型:征收排污費、污染賠款和罰款、保證金、稅收、信貸、利潤、價格、補貼、市場交易、責任保險、產品收費、使用者收費等[1][4]。
經濟手段可以制約資源開發力度、減少污染物排放力度、加強環境治理力度,從開發、應用、治理上保護環境。
首先,利用經濟手段可改善經濟效益。運用經濟手段推動生產方式有粗放向集約型轉變,消除環境保護中的片面性。
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經濟手段保護環境符合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的要求。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的過程中需要市場規律來調節經濟的發展和進行環境保護。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在解決繁瑣的環境問題,合理的政府干預形式是政府制定市場價格,利用市場機制模擬市場,運用稅收和價格等杠桿提供社會主體環境經濟行為社會成本的正確信號。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環境保護經濟手段就是這樣一種具有優勢的政策措施。
長期以來我國工業生產模式主要沿用以大量消耗資源的粗放型經營為特點的傳統發展戰略,粗放經營造成大量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在單方面追求GDP的忽略對資源的保護。
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環境管理中經濟手段形式比較單一,廣泛運用的經濟手段是稅費的征收,而鮮少運用其他經濟手段。根據調查,目前我國排污單位治理設施運行經費高于國家收費標準,部分排污收費標準僅僅占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成本的20%,有些甚至不到10%。可以從這些數據得出,經濟手段的軟化是造成我國城市污染物增多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主要原因是沒有充分利用環境資源的價格,對環境資源的定價不合理,甚至沒有發揮到有效的作用。在市場經濟中,資源的稀有程度決定了資源價格的高低,資源環境的這種經濟資產本應納入國家的經濟核算,但許多國家沒有充分利用卻將其排除在外,這使得資源環境價格沒有得到有效配置。
在我國環境管理中,普遍存在環境費被挪用的現象,部分地區甚至挪用環保費到城市市政建設中,導致環境保護費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另外,在環保建設中由于一些企業沒有主次之分,資金投資嚴重缺口并疏于管理,而造成環保資金大量浪費、環保建設周期漫長,嚴重影響企業的效益。因此,在環境管理中,提高稅收的使用效率對環境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4]。
環境問題的實質是一個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環境問題也必須從經濟角度嵌入,運用經濟手段來制約和管理。根據環境污染的概念和具體的成因,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有效采取激勵措施,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機制,對于環境污染防治將起到關鍵作用。因此,構建合理的環境管理經濟激勵機制,即經濟對策,成為環境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
[1]孫強.環境經濟學概論[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5:56-57.
[2]米素萍.用經濟手段加強對自然資源開發的環境管理[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
[3]葛睿成,朱麗芳.試論利用經濟手段加強環境管理[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4).
[4]莫創榮,張世喜,陳新庚.我國環境管理中經濟手段的應用現狀和發展對策[J].環境保護科學,2005(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