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程遠
中共洛陽市委黨校法學與科技文化教研室,河南 洛陽 471003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總結起來,政府創新社會治理方式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創新。
堅持系統治理,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有效結合,發揮各級黨委主陣地的作用;引領社會各個層次社會組織的廣泛參與,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處理好政府和社會的關系,處理好政府和百姓的關系;真正實現政社分開。
法治政府首先應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不受侵犯,讓全體民眾公平、平等享有各項權利和履行義務,明確政府應行使的義務,簡政放權。使民眾的各項社會活動在法律和秩序的框架內進行。
綜合治理是治理手段的新變革,努力實現治理手段從單一向行政、法律、經濟、教育等多種手段綜合運用。創新社會治理,歸根結底是要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不斷提升政府公信力,其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加大各類社會組織的有序發展,實現城鄉社區服務類、行業協會類、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等各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注冊,并對小型社會組織加大扶持力度;其次,進一步完善政府監管、社會監督和社會組織自律相結合的監督管理體制,促進社會組織的正確發展。另一方面,劃清政府行政機關和行業協會的職能邊界,在一定時間內實現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逐步實現社會組織承擔社會事務、參與社會治理。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擴大公眾參與。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對于改善社會治理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創新社會治理應以社區為平臺,樹立“居民自治、互助發展、共建分享”的理念。進一步深化和諧社會、和諧社區建設。以社區黨組織為依托、社區居(村)委會為基礎、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為平臺,和其他各類社會組織,推廣“一站式”“門對門”“扁平化”“網格化”的新型社區管理服務模式。
實現治理方式的創新,既要靠法治,又要靠德治,做到法治與德治相結合、二者相得益彰。道德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滲透在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體現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是民眾共同認可的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在我國社會,更應樹立“全民德治”觀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公民道德建設,培育公民的道德素養,使核心價值觀成為公民行動的準則,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價值觀。
社會加速變革帶給了人們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和機會,民眾要求表達意愿的訴求越來越多;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完善社會治理機制,要求改革和完善社會事務的公共決策機制。以人為本的治理,就要最大限度地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依靠群眾推進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建立順暢有效的體制機制,要用群眾觀點完善群眾利益表達與利益訴求。
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必須實現治理關口前移,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新型社會治理,應由應急管理轉向常態治理、源頭治理,從治標轉向治本、從事后救急轉向預控為主。走群眾路線,維護人民群眾正當利益,查找問題的源頭,早發現、早解決,防患于未然。及時化解和協調人民群眾各種利益訴求,有效預防和化解各種社會矛盾,解決人民群眾各種實際困難和問題。
社會治理現代化,最根本的在于樹立法治的信心和法治的理念,用法治去治理社會,用法治替代人治。與行政思維、經濟思維截然不同,法治思維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一要樹立依法治國的理念,建設法制社會;用法治的理念思考社會治理、用法治思維謀劃社會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社會治理難題,把法治社會的思想和行為全部納入法治化軌道。二要加快有關社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尤其是在關于社會組織、社會保障、慈善事業、社會穩定等領域立法應盡快取得新突破。三要注重普法教育宣傳,樹立法治權威,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四要深化執法、司法體制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加快建成法治政府。五要充分發揮思想道德和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引領作用,構建和夯實國家的“軟治理”制度系統。
[1]趙秋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激發社會發展活力[N].中國科學報,2014.11.
[2]陳家剛.從社會管理走向社會治理[N].學習時報,2012-10-22.
[3]祝良華.創新社會治理的路徑[N].學習時報,2013.12.
[4]江必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N].光明日報,20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