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衛國
鄉村旅游扶貧需要走活“三步棋”
文/尹衛國
發展鄉村旅游不是向原生態過度的索取甚至是破壞,要保護重于開發。
鄉村旅游扶貧功不可沒,值得點贊,但任重道遠。按照國家現行扶貧標準,截至2014年底,我國還有7017萬貧困人口。目前,我國旅游經濟正呈現方興未艾之勢,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責任重大。旅游是綠色經濟,旅游扶貧也是綠色扶貧,堪稱是所有扶貧方式中最好的選擇。
數據顯示,我國現有832個貧困縣,主要分布在國家生態功能區內,有著原生態的好山、好水、好風光,是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的天然資源,可見旅游扶貧占盡天時與地利,潛力巨大。但要把這些資源轉變成現實的旅游生產力,成為農民致富的“錢袋子”也并非易事。筆者以為,關鍵要走好走活“三步棋”。
首先,鄉村旅游扶貧要注重生態至上,做到資源開發與保護并重,保護重于開發。貧困地區有著老天賜予的獨特的青山綠水,秀麗風光。要把這些資源變成“錢庫”,當然少不了開發。但發展旅游不是向原生態過度的索取甚至是破壞,一要科學規劃,二要尊重自然規律,加強生態保護,決不能做“殺雞取卵”的蠢事。原生態是最大的“錢庫”,想讓其源源不斷地釋放“財源”,就必須精心呵護它。圖短期效應,過分榨取,“錢庫”就會財盡枯竭。生態至上還表現在,要利用當地自然氣候條件發展生態農業與土特產,這種生態農產品想必大受游客歡迎,會實現價值倍增。
其次,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要因地制宜,杜絕鋪張浪費。據統計,2014年,我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2億人次,占國內旅游總人數的30%,但消費不足國內旅游消費總額的20%。這足以說明鄉村游留不住游客,人們只是走馬觀花式地逛一逛就走人。筆者分析,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居住生活設施簡陋,游客不愿住下來。可見即便是好山、好水、好風光,缺乏基礎設施的配套,同樣難以留住客人,旅游扶貧的效益溢出就會很弱。因此,開發貧困地區旅游,道路交通、餐飲、旅館等基礎設施建設當為先。這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貧困地區本身就差錢,基礎設施建設應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厲行節約,不必攀比大城市,動輒就建星級酒樓賓館,應以農家樂、森林人家為主體,只要做好規劃,安全干凈,衛生條件達標,同樣能吸引游客居住。
最后,要正確處理好景區與村民的利益分配關系。近年來,這方面矛盾時有發生,旅游大發展,旅客紛至沓來,景區腰包鼓了,但居住景區的村民卻收益甚微,江西婺源就曾發生過村民因旅游收入分配極不合理而阻礙景區開門的事件。解決這一矛盾需要雙管齊下,一是要通過政府、景區與鄉民的三方協商,確定合理的旅游紅利分配比例;二是景區要幫助、指導、培訓村民融入旅游經濟,通過自力更生脫貧致富。(據中國綠色時報)
好聲音
旅游扶貧中應注意避免“政府堆大戶、造明星村鎮”的現象,不能把錢又投給了已經富裕的鄉鎮。要更加注重通過旅游扶貧,真正讓貧困戶受益,帶動貧困地區發展。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明確鄉村旅游發展的“三個方向”至關重要:一是要明確“是什么”,即明確鄉村旅游的戰略定位;二是要明確“有什么”,即明確鄉村生態資源自身優勢;三是要明確“做什么,即明確鄉村旅游的發展方向。
——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顧一嫻
旅游扶貧首先考慮的不應是扶貧地財政收入的增長,而是每個農戶或家庭收入的增長。推動農戶收入增長和推動財政收入增長所要采取的扶貧模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只有把這些再深入細致地理清之后,后續制定的每個發展計劃,才真正有助于推動貧困地區的發展。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旅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厲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