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熹 微
不作為,不勝任!現職干部被召回!
文/熹微
干部召回比批評教育重,比黨紀政紀處分輕,彌補了干部管理上的制度短板。
古人云:“推賢之風不立,濫舉之法不改,則南郭先生之徒盈于朝矣。”輕微違紀、工作不在狀態、落實不力、軟弱渙散、庸懶散浮拖,實際上是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作風上的“疾病”。醫治好疾病需對癥下藥。近來,昆明對“問題干部”采取了黨紀政紀處理后再召回“回爐改造”管理的辦法,對有作風之“疾”的干部開出了醫治良方。
向“庸、懶、慢、浮、散”開刀,對占著位置不盡責、不干事的干部說“不”,營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環境,是當前干部管理中的重要課題。干部召回管理制度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是值得“點贊”的事。
事實上,昆明市推行干部召回制度,并非臨時之舉。今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要求各地各部門完善從嚴管理干部隊伍制度體系,著力解決為官不正、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等問題,推動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和從政環境,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
8月23日,省委九屆十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云南省委關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建設忠誠干凈擔當高素質干部隊伍的決定》要求,切實疏通領導干部“能下”渠道。認真執行《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對不適宜擔任現職的領導干部,采取調離崗位、改任非領導職務、免職、降職等方式,及時予以調整。《決定》明確提出,在部分州(市)、縣(市、區)試點試行不勝任現職干部召回管理辦法,通過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機制。
昆明市按照省里的要求,確定了市人社局和官渡區展開干部召回試點。在這兩個縣區和機關試點之后,將在全市范圍內總結和推廣干部召回制度。此次確定把人社局和官渡區作為試點,首先是考慮市級機關和縣區的工作職責不一,因此考核方向和考核的重點有所不同。昆明市人社局和官渡區分別作為昆明市的“大機關”和“大縣區”,涵蓋了政府職能部門和縣區的主要工作范圍和工作人員形態,作為制度試點有利于發現更多問題,積累更多經驗,有利于細化干部召回制度和下一步的推廣。“我們會根據每個部門和崗位的特點進行研判,盡量細化辦法。”昆明市委組織部相關處室負責人說。
“治理干部庸懶散、為官不為方面,昆明市一直在常抓不懈,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昆明市委組織部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在領導干部考核方面,分類完善了市直部門、縣(區)、市屬國有企業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辦法,探索差異化考核;同時開展網絡測評,將工作實績提前公示,實行“背靠背”考核,全方位多角度聽取意見,確保考核測評不失真、不失準。
把考核情況和最終評價結果,作為對干部進行獎懲的主要依據。“被評定為基本稱職的干部,對其進行誡勉談話;對連續兩年被誡勉談話的領導干部,進行崗位調整或免職;對被評定為不稱職等次的領導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權限,予以免職、責令辭職或降職。”組織部相關處室負責人說。
此外,昆明市針對干部的監督管理,推出了思想政治巡察制度。“如果說紀委部門的巡察主要是查干部的違紀違法,那么思想政治巡察就是為了發現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現象。”組織部相關處室負責人說,組織部會通過隨機調研、和干部群眾交心談話等方式,發現干部群眾反映工作作風不扎實、不作為、不敢擔當的領導,對其進行誡勉談話和函詢,并對所反映的問題進行核實,對存在工作作風問題的干部進行批評教育,提出調整或免職的建議。
“通過思想政治巡察制度,我們調整了一批領導,把他從領導崗位調整到了非領導崗位,通過一年的工作,再對這個干部進行考察,如果工作作風的確有所改善,會讓他重新回到領導崗位。確實有一些干部知恥而后進,自身有了提高,也教育了身邊的干部和同事。”該負責人說。
通常說來,干部被“召回”有三重意味。一是意味著患上了作風之“疾”,身上被貼上了“不勝任”本職工作的標簽。二是意味著“病情”即將得到醫治。對被“召回”干部,有關方面通過集中培訓、艱苦崗位磨練等方式,最大程度讓他們回爐淬火,使其“人崗相適”。三是意味著醫治療效將得到檢查。經過“召回”的處理后,考察合格的干部仍能回歸原來崗位,跟蹤管理鑒定不合格的,將面臨轉崗、降職、免職、解聘的組織處理。
市委組織部相關處室負責人評價說,推行干部召回制度的初衷不是讓干部“丟位子”,而是讓他通過“失面子”和教育培訓,能夠在認識上有所觸動,在實際工作中知恥而后勇,改正自己的錯誤,同時也警示身邊的同事。“干部召回制度在執行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進行修改和完善,納入新的內涵。推行干部召回制度后,也會同時用好現有的制度和措施,多管齊下實現制度管黨,從嚴治黨。”
有學者評論,干部召回比批評教育重,比黨紀政紀處分輕,彌補了干部管理上的制度短板,讓干部教育管理監督得以全方位覆蓋。有些干部可能不在乎票子和帽子,但在乎面子,所以干部召回很有威力,對被召回的干部在本地本單位公示,甚至在媒體上曝光,讓平時“風光”的召回干部在工作圈和生活圈丟“面子”,促使干部樹立了危機感和緊迫感。但也有學者表示,如果不是干部生態惡化的問題比較突出,采取批量召回,會不會讓整個社會對干部群體產生懷疑和缺乏信心?本來不太嚴重的干部問題會不會因召回而相對集中,起到負面集聚效應?會不會耗費領導和組織部門過多的精力,反而影響干部管理的正常運行?
重要商品因突出的質量問題而產生的召回制度,是商品售后服務的重要措施,也是客戶利益的有力保證,但要確保商品的質量,如果主要依賴召回制度來彌補,是斷然會喪失商品競爭力和市場份額的。
“召回”是醫治干部作風之“疾”的一劑良方。即時做到尋找更加合適的考核方式,確保公正公平、更新完善、貼近實際,真正篩選出不勝任的干部,而不是誤傷好干部。培訓、考察、處罰都要真刀真槍,避免外界“休假式召回”的擔憂。“召回”制度是對選人用人制度的一種創新,是治理“為官不為”的有益嘗試,在積極探索這一制度的過程中還應不斷完善相關細節,使之更加科學化、規范化,進而成為有效治病樹、拔爛樹的快斧利劍。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唯有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召回的干部才會越來越少,擔當有為的干部也就越來越多。
(部分內容參考自昆明日報)

昆明市近期將制定干部召回制度相關實施細則
評論
干部“召回制度”不能只是“看起來很美”
“召回制度”讓能力不足的領導干部及時回爐補課。不把“召回”干部“一棍子打死”,通過集中培訓、艱苦崗位磨練,最大程度讓他們回爐淬火后“人崗相適”。但考察后仍不合格的,將按程序免職、降職。這樣既提高了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也提高了干部的工作效率。應該說,這種制度設計兼具人性和理性,既非不問青紅皂白的“一棍子打死”,亦非無休止地“下不為例”。
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為干部召回點贊之余,還需完善制度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比如,如何來界定官員“不勝任”的程度和級別?如何來判斷官員是該被“清退”還是該“召回”?會不會造成問題官員在“召回”這個熔爐里“千錘百煉”?是否會出現“回爐”官員“帶病復出”的情況?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召回”就成了不稱職官員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途徑,成了不合格官員的“避風港”。
與此同時,群眾的參與也必不可少。官員提供的公共服務好不好,群眾最知道,因為群眾是被服務的主體,他們對于官員是否作為,“門難進,臉難看”有最切身的體會。因此,要讓群眾一起參與官員召回制度。
在末位淘汰、“召回”干部的同時,將那些能打善戰、作風扎實、成績突出的優秀干部選拔出來,充分發揮他們的激勵和引導作用,刺激領導干部們積極參與到工作中來,從而激活整個干部隊伍,這不僅是對“召回”干部制度的有益補充,也是對干部管理和考核制度的更深度探索。
(張家界評論·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