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嘉皓
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目前對于虛假訴訟罪的概念,理論界沒有統一的認識。常見的解釋為當事人基于非法目的,采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等手段,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企圖通過法院的錯誤判決獲取不正當利益。
我國是訴訟大國。據統計,我國2008年全年受案數為990多萬件,其中民事案件占540多萬件。隨著訴訟數量的增多,虛假訴訟案件也在逐年增加。2008年,廣東省查辦涉嫌民事虛假訴訟的案件共45件。2001年至2009年,共識別虛假民事訴訟案件940件,并逐年增加。虛假訴訟所破壞我國司法秩序的危害性越來越大。根據廣東省檢察院對2008年以來發生的虛假訴訟案件分析,當前虛假訴訟主要高發與民間或企業間借貸、離婚訴訟、勞資糾紛甚至于國有資產糾紛案中。可見虛假訴訟不僅破壞正常的司法秩序,也侵犯國家和公民的財產權益。我國刑法目前只對刑事訴訟中的妨害司法行為作了規定,對破壞民事訴訟秩序的規定則一直缺位。
2012年,我國對民事訴訟法進行修訂,增加了對虛假訴訟的規定,分別是第一百一十二條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一百一十三條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刑法并沒有明確規定對民事虛假訴訟行為的懲治,以至于刑法無法與民訴法新修訂的條文接軌,虛化了對民事訴訟的司法保障。如在刑事法律上,雖然有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罪,但是對于民事訴訟中偽造、變造文書的行為無任何制裁,僅僅是不予采納而已。
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初次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草案)。草案中第一次對民事虛假訴訟的行為作了規定,即:“為謀取不正當利益,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嚴重妨害司法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有前款行為,侵占他人財產或者逃避合法債務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規定從重處罰。”“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與他人共同實施前兩款行為的,從重處罰;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可見將虛假訴訟行為納入刑法規制范圍內不僅保護我國民事訴訟秩序,同時也對刑法體系作了完善。盡管草案中對民事虛假訴訟的行為作出規定,破解了刑法長期以來對此罪的空置。但從整體上看,草案對虛假訴訟罪的設計并不完善,在某些細節處的規定不科學,需要加深對此罪主客觀方面等之探討,以此補充完善。
本罪的主體應當是具有訴訟行為能力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依照《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的規定,虛假訴訟的主體是提起虛假民事訴訟的原告。但是從立法目的角度講,設立虛假訴訟的首要目的是保護正常的司法秩序,即保護法院不被惡意當事人利用。若原告隱瞞真相或者虛構事實,則以原告為處罰主體無可厚非。但在司法實踐中,被告方為了阻止原告勝訴,往往會采取捏造事實等手段影響法院判斷,使其產生錯誤判決。那么被告的行為同樣是對國家正常司法秩序的破壞,因此虛假訴訟罪的主體應當包含被告。換言之,在原告提起正常的民事訴訟中,若被告采取隱瞞真相或虛構事實的行為妨害司法秩序的,理當按照虛假訴訟罪處罰。此外,對案外人虛假訴訟行為的定性也是有爭論的,有學者認為不案外人列入虛假訴訟的主體范圍內,理由是新修訂的民訴法只規定當事人之間的訴訟存在惡意行為,并沒有規定案外人虛假訴訟。筆者認為,因案外人捏造事實等行為而影響法院司法程序的正當進行,與當事人破壞訴訟秩序的后果并無區別,按照刑法對虛假訴訟罪的客體保護屬性,理應將符合主客觀構成要件的案外人囊入此罪主體之內。同理,民事訴訟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因此,單位也構成虛假訴訟罪的主體。綜上,《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對虛假訴訟罪的主體規定范圍過窄,不利于客體的保護。虛假訴訟手段變幻萬千,單一主體已不能適應此罪的立法目的,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擴大虛假訴訟的主體范圍。因此,針對本罪主體的定性,應當解釋為具有訴訟權利能力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包括訴訟提起人(原告)、訴訟對向人(被告)和案外人,也包含具有訴訟能力的單位即法人或非法人組織。
《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對虛假訴訟罪所規定的客觀方面是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然而從司法實踐上看,虛假訴訟罪的客觀方面除了表現為當事人捏造事實外,還包括行為人向法院隱瞞真相。所謂隱瞞真相,是指當事人掩蓋真實的民事法律關系或法律事實,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以追求不正當的利益,其核心在于基礎性民事法律關系或法律事實在形式上的真實性和實質上的虛假性。至于訴訟提起之原因可以是多種的。既可以是當事人一方隱瞞真相或虛構事實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企圖損害被告人利益,也可以是當事人雙方串通合謀捏造事實真相提起民事訴訟傷害第三人的利益。在民事訴訟程序進行中,案外人為自己利益向法院提起虛假民事訴訟的行為,也應該符合虛假訴訟罪的客觀方面。至于虛假的手段可以是多樣的,如虛構債權債務、虛構夫妻離婚、虛構企業破產等。值得注意的是,當事人向法院提起的訴訟并不是虛構的,相反此訴訟是真實存在并且有效的。虛假訴訟當事人提起的民事訴訟并沒有違反民事訴訟程序,從法院受理到結案的整個過程都是合法有效的,法院最終所作的判決也是具有執行效力。只是因為受到行為然捏造或隱瞞與案件有關的證據而影響程序的正當。
依照草案中關于虛假訴訟罪的主觀方面解釋,行為人必須是以謀取不正當利益為犯罪動機。但是關于不正當利益的范圍,草案并沒有給出詳細解釋,無法突出利益的不正當性。另外除了謀取不正當利益外,謀取正當也能成為虛假訴訟的目的,如張三一直拖欠對李四的債務,李四為把錢拿回來捏造欠條向法院提起訴訟。盡管李四的目的是正當的,也沒有損害他人利益,但是其捏造欠條的行為欺騙法院,影響法院的正常判決。因此,本罪在主觀方面不限于謀取不正當利益,即使為謀取正當利益,也可構成本罪。再則,根據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頒發的《關于在辦理受賄犯罪大要案的同時要嚴肅查處嚴重行賄犯罪分子的通知》,所謂“謀取不正當利益”是指謀取違反法律、法規、國家政策和國務院各部門規章規定的利益,以及要求國家工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提供違反法律、法規、國家政策和國務院各部門規章規定的幫助或者方便條件。所謂利益正當與否只是一種評價性產物,其本身沒有正當與不正當之分,況且在司法實踐中要界定利益是否正當并沒有可操作性的標準,反而存在大量以非訴目的進行的濫訴行為。因此謀取利益不應作為本罪主觀目的判斷的唯一標準。當事人虛假訴訟的行為是對司法秩序的實體性破壞,是否謀取利益不影響對其行為的評價。所以筆者建議可以取消對“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規定,即行為人無論出于何種目的,只要通過不正當手段提起民事訴訟,嚴重破壞司法秩序,都可以以虛假訴訟罪處罰。
根據《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規定,只有嚴重妨害司法秩序的才構成此罪。而妨害司法秩序的嚴重程度,則需結合行為的實際情況考察。筆者建議可以將虛假訴訟行為人所獲得的不正當利益大小作為考量標準之一,合乎此罪對財產保護的目的。對于刑罰設置,草案規定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由于此罪破壞的是國家正常司法秩序,較人身犯罪之危險性明顯較小,法定刑起點設置較低符合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但司法實踐中不排除訴訟主體利用虛假訴訟手段獲取巨額利益或者造成司法秩序遭受特別嚴重的破壞,需要加重處罰。為此筆者建議將基準法定刑劃分等級,同時強加罰金刑。即“為謀取不正當利益,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嚴重妨害司法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若加重情節得以確立,則第二款的規定可以取消,不必再將虛假訴訟罪轉化為詐騙罪,減少定罪量刑的判斷負擔。由于單位可構成此罪,所以必須增設對單位犯罪的處罰。對單位實行雙罰制,即對單位判處罰金,對單位主要負責人員按照此罪各款的規定處罰。
由于虛假訴訟手段的多樣性導致本罪容易與其他類罪名發生重合。在虛假訴訟過程中,行為人也有可能通過偽造印章、公文、身份證等方式偽造證據,此時這些行為作為本罪的手段行為,可以根據牽連犯的原則進行處罰。而草案中第三款僅僅規定對司法工作人員犯此罪并構成其他犯罪的處罰,而對于非司法工作人員犯此罪及罪數認定并沒有詳細規定。依照刑法適用一律平等原則,對于非司法工作人員犯此罪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也應當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所以,在設計罪數規定時需要完善對數罪并罰的主體規定,不能僅停留在司法工作人員層面。
因此,筆者關于虛假訴訟罪罪狀可做如下表述:“以捏造的事實或隱瞞真相提起民事訴訟,嚴重妨害司法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其他內容則遵照《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規定。
[1]傅國.淺析虛假訴訟的犯罪行為[J].天津檢察,2014(4):55.
[2]趙秉志,商浩文.簡述應將虛假訴訟行為獨立入罪[N].人民法院報,201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