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歡 王 楊 劉玉鳳
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宜昌443000
專業的選擇對大學生意義重大,但近年全國總體就業形勢嚴峻,求職大學生與就業崗位也日益呈現出僧多粥少的趨勢。除了就業崗位的數量少外,更重要的是大學生自身專業能力素養缺乏、沒有必要的工作經驗以及大學生自身心態不端正。在主客觀雙重因素影響之下,大學生就業情況日益嚴峻。
我組通過本次調研活動目的就是了解我校專業選擇情況和就業工作現狀,以期為大學生的就業道路指明方向。
我們在三峽大學針對2013級至2011級在校學生隨機不記名地發放了150份調查問卷并收回了150份。
本次調查對象中,大一年級占9.33%,大二年級占比40.4%,大三年級占比10.77%,大四年級占比30.6%。而且跨多專業,有水利環境,土木建筑,機械動力,材料化工,電氣新能源,計算機信息,經濟管理,醫學,文學,馬克思主義,生物制藥,體育,外國語,國際文化以及法學。跨度廣的橫向與縱向調查范圍更能增強調查數據的說服力。
個人愛好、學科能力、就業前景、家長影響這四個方面是大學生專業選擇時的主要影響因素,而就所選專業是否經過學校調劑而言,未經調劑的學生占大部分,可見大部分學生當前所在專業還是符合自己的本意的。這兩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對本專業的態度,經本次調查數據所繪圖表直觀反映,如圖1所示:
上文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同學選擇當前的專業是出于興趣愛好和就業前景,對自己專業的滿意程度是比較高的。專業滿意度直接影響專業與就業對口度,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希望畢業后從事與本專業對口的工作。“從麥可思研究院發布《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分析,三屆就業率變化趨勢可見,本科學科門類中管理學、法學半年后就業率持續上升,高職高專專業大類中財經大類、醫藥衛生大類、文化教育大類、藝術設計傳媒大類半年后就業率持續上升。與此同時,2013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91.4%)較2012屆(90.9%)略有上升,比 2011屆(90.2%)上升1.2個百分點。”

上述資料讓我們對專業與就業的相關性又有了新的認知,專業與就業差異性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大學生就業競爭激烈,滿意的專業以及滿意的工作期待并不等于能得到好的工作,不同專業有不同專業的就業壓力,紅牌專業求滿意靠在人才中力爭上游,綠牌專業求滿意靠穩中求勝。此外,即使有些紅牌專業在就業率上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其整體的就業情況仍然不容樂觀,因此專業與就業的相關性我們無法否認。
1.大學生剛畢業對月薪的要求
大學生自身的對未來工作的物質期望對就業的影響也是一個調查點,所以在此次調查中我們也對大學生畢業后的薪資期待進行了調查。如圖2所示:
大部分大學生的薪資要求在3000以上,結合當前整個的經濟環境,筆者并不認為這個數字特別高,可見大學生對自己將來就業有自己的定位思考。但是剛畢業就要求3000或4000以上在并不發達的地區可能會有一些困難,這也應當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當然我們這里的月薪要求指的是全部拿到手的工資)。不過在筆者之前看到的有關新聞報道中,2015年畢業生的月薪要求也普遍在3000以上,多數國企外企也愿意給出這樣的條件,也就是說畢業生的薪資要求還是在社會能接受的范圍內的。

2.薪水與專業相悖時的選擇
很多畢業大學生認為為了更好的就業,在專業不突出的情況下,考研是提高薪水的關鍵。但是這件事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問題存在,以下就是我們的分析:
首先是有關考研與今后就業的問題,大多數不是名牌大學走出來的學生在臨近畢業的時候都有可能會有想考研的想法,但是考研是否代表著今后有更好地就業機會,這個問題是值得思考的,第一,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研究生,有的同學沒有做學術的興趣,就沒有特別必要去考研;第二,不是所有研究生畢業后的工資待遇都比本科生高,第三,學歷高對工作的要求也高,研究生畢業就失業的情況還大大存在。因此在筆者看來,為提高薪水,考研并不是就業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次是畢業生是否懂得通過法律途徑保護自己的平等就業權的問題。2013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凡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招聘活動,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并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筆者在此處再次提出這一問題,也是希望在畢業季到來之前為高校畢業學生尋求更多的權益保障。筆者在生活中總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名校畢業證是你畢業后尋求好工作的敲門磚。現實中確有大企業看不上普通大學出來的學生,即便他的能力不會比985,211里出來的學生差。在這些情況下,畢業生就應該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就業權,就業是一個雙向的選擇,不是只有企業挑畢業生,畢業生也有權質疑大企業做的不公平決定。
3.用人單位招聘時看中的方面
在當前的招聘形勢下,用人單位的招聘要求無外乎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要求。換言之,也就是專業素養。而專業素養的高低則體現在專業知識是否夯實與專業技能是否熟練。當今社會是一個能力優先的社會,用人單位看中的無非是你的能力給公司帶來的效益。因此,與其抱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不如從自身的專業素質提高這方面為切入點,努力適應社會發展趨勢才能實現自身價值。
1.大學生專業素質低
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情況壓力大困難多的問題究竟從何而來,結合前面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就業難并不只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因為社會就業崗位供求失衡的問題,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學生自身的原因。一是最初專業選擇的盲目性導致后期學習沒有興趣從而缺乏動力,以致沒有形成足夠的專業素養,專業基礎知識學習不夠扎實無法勝任所應聘的工作需求;二是因為平時對就業的不關注,很多人都是在臨近畢業才開始關注就業形勢,發現自己的專業水平與就業需求的差距太大;三是大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部分大學生眼界太高,非高薪工作不去,等到醒悟時,招聘的大潮已過,不得不說為時晚矣;四是大學生平時缺乏實踐鍛煉、沒有工作經驗,招聘企業對其工作能力質疑。
2.社會整體就業形勢嚴峻
從2015年各方的調查情況來看,全國的大學生就業市場整體良好,但結構性問題仍存在,大學生就業壓力并沒有減輕。“證券新聞北京商報通過微博提出,2015年就業總量壓力依然較大,2015屆畢業生總數將超過2014年,國家和地方經濟增速進入新常態,宏觀就業壓力不減。而且2015年就業需求在結構性方面有變化,民營中小企業、二三線城市需求明顯上升,畢業生對就業的期望值與社會需求有明顯差別。”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導致的就業形勢走向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從而導致大學畢業生在已有就業困難的基礎上又將面臨新的問題。
在專業學習的態度上,同學們表現的并不積極,專業基礎知識學習不牢靠,無法勝任工作崗位招聘需求。如果要將當前所學的專業作為未來就業的方向,實在令人堪憂。這也正是大學生當前就業難的一項重要客觀原因。同學們對就業的關注度較低,對就業形勢的把握與分析并不準確,并沒有從自身找問題,而是將問題依舊置身于社會的大背景下。對薪資的要求過高,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擇業觀。專業與就業對口是理想型,值得注意的是,現實中專業與職業的一致性并不是絕對的,需要適當的轉變就業觀念和調整擇業方向,靈活應變。自主創業是本次調查研究的又一個切入點,大學生們有創新意識,但又有障礙,有顧慮,得不到相應的支持。
我組通過本次調研活動,對大學生專業選擇和就業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我們將根據實際情況給出合理的建議與對策,以期為大學生謀求更好地發展道路。
首先在專業選擇方面要慎重,專業是就業環節最基礎的一步。只有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在后期的大學學習中才會主動投入本專業基礎知識學習,為將來就業打下厚實的專業基礎,從而提高專業與就業的對口度。另一方面,大學生也需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平等的對待各行業工作,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學校應當在日常工作中積極拓展大學生就業信息渠道,以便大學生及時掌握就業最新消息。另外,國家可以出臺積極的就業政策,增添就業崗位,擴大就業率。企業也可以為剛畢業大學生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機會,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社會也可以組織專家進行專業的就業指導咨詢工作,讓大學生及時準確地了解各類就業信息以便更好地選擇職業。大學生可以抓住機遇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意識積極創業,既解決了就業問題,又可以為社會帶來一份貢獻,從而在根本上突破就業瓶頸。
此次調研活動歷時一年,感謝團隊成員相互配合。同時,非常感謝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同學們的積極配合以及指導老師的悉心引導!
[1]黃煒編著.大學生就業不難[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郭建鋒主編.大學生生涯規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賀杰著.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與就業指導[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4]侯麓主編.走向成功[M].北京: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5]黃煒編著.大學生就業不難[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6]簡蓉主編.贏在就業起跑線上[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
[7]卡瑪主編.誰說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8]任淑梅著.職海起錨[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3.
[9]李世萍主編.大學生創業理論與實踐[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
[10]劉艷,商金龍編著.畢業不失業[M].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