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麗
德化縣人民法院,福建 德化362500
“我問他要的這磅肉是我花大價錢買的,它屬于我,快給我,如若不然,我要訴諸國法!威尼斯城邦的法律等于一紙空文嗎”?這些話,在一般人看來,完全是惡徒的叫囂,但耶林認為這是權利者主張權利的吶喊之聲,耶林認為夏洛克在訴訟中所依據的是“權利就是權利”這一不可辯駁的原則。只要擁有權利,就應該得到法庭支持,至于說當事人主張權利背后的動機善惡問題,與此無關。耶林不懼輿論喧嘩,不懼權威的怒視,為了維護法律權威,公然為人人恨之的吝嗇又兇殘的夏洛克做法律變化,他這種“為權利而斗爭”的法律理念值得引起中國法律從業者的深思。
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的各種局限,導致法院在維護“權利”時被“公權力”過多不當干涉,被貫以更多的行政色彩,而對法律的宣示卻退為其次。今年,中央出臺了“兩項規定”,為砍斷這只隨意撥亂司法天平的“公權力”之手,給予了尚方寶劍。但是據筆者的不完全調查,面對規定,多數人選擇觀望,面對公權,多數人并沒有進行斗爭的勇氣。那么,不禁要問:法官為維護依法獨立審判的權利,拿起武器同領導手中強大的“公權”進行斗爭的底氣何在?或許耶林能夠給出答案。
法院工作難度加大,法院長期處于一種兩權撕扯的狀態,一方是為了實現權利的當事人,一方是對其施壓的公權力,眾多利益博弈下,法院在維護當事人權利的斗爭中,變得異常的小心翼翼,盡力持平手中的天平,但面對權力的壓制、誘惑,天平傾斜抑或變得“不可控”。為了解面對權力干預時法官的心態,我們以“兩個規定”出臺為引子,向Q區一基層法院的20名法官進行了深入訪談。
調研員:能說說對權力不當干預司法的看法嗎?
法官:這個我們不好說。
調研員:在您承辦的案件中,碰到過類似情形嗎?
法官:說沒碰到,那顯然是假話。但是具體的我不能說太多。希望你能理解。
調研員:您放心,這些只是為學術調研做的調查,絕對保密。
法官:信息化社會,媒體如此發達,眼線如此之多,沒有絕對。
調研員:可以說說你的擔憂的原因嗎?
法官:你說呢?我拿的是政府的工資,我的個人前途關鍵時候政府說的算,我的家人職業利益也都相互關聯,我能不小心翼翼嗎。
在與20法官的訪談中,這些問題的答案顯示著驚人的一致。都遇到過形式各異的權力干預,但具體不愿多說。
調研員:我想問問對于剛出臺的《兩個規定》有了解嗎
法官:有,很感欣慰。但是這里面的細節內容太多了。怎么執行?能不能執行?是最大的問題。
調研員:可以說說您的擔憂嗎?
法官:這個規定的精華在于“記錄、通報、問責”,但是關于如何記錄,如何保障記錄人的合法權益,這是問題關鍵。首先必須要“能記”。比如一個案件,市長給法院院長打電話干預,院長不報告如何記錄?如果由法院進行記錄,院長不讓記錄的話,還能不能保證記錄到位?其次必須得“敢記”,面對強大的政府,記錄是一次性,但影響卻可能終其一生,現實中不缺少因為“不聽話”而終身不被提拔的干部。
調研員:面對權力干預,選擇妥協,那么法官如何看待司法權威這個問題?
執行法官:在現在這個大環境下,沒有辦法,怎么把自己保護好,這個就是首要的。作為一名有十幾年執行工作的法官,最大的感觸是人的問題,人沒有了原來的那種積極性……原來的時候每個人的主動性都很強,都敢干,如果出了事法院給承擔,現在就不一樣了,不出事就好。
從訪談中可看出,法官面對權力,選擇妥協的最大誘因在于“保護好自己”。這與我國當前法院管理模式以及法官職業缺乏足夠保障有著相當大的關系。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尋求路徑,讓“為權利而斗爭”的法律思維根植于現實土壤,實現法官和“關鍵少數”觀念的雙轉變。
“為權利而斗爭”,延伸到審判領域,是指法官在審判活動中基于對法律的認知、理解和領悟而產生的一種不懈追求和神圣捍衛,本質上就是為了對公權力的濫用進行司法控制,尋求權力與權利之間平衡的價值理念。
法律產生于普遍的公共權力,但法律一經產生,就要約束所有的權力,一切權力要授之于法,施之于法,法律必須以國家權力為后盾,否則就是一紙空文。法官在行使審判權時,均以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審視包括目的、權限、內容、手段等是否嚴格按照法律規范,時刻在昭示著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的觀念,強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引導破除“以權代法”、“以情代法”的觀念。
“法官希望獨立就像學者希望得到確定的學術職位一樣。法官不想成為有權勢者的仆人?!弊鳛樘厥饴殬I者,法官將自己置于決然的地位,應本著職業道德和社會良知來保證公平和廉潔,敬法慎獨,淡泊寧靜,既不動于個人的功利得失,也不動于他人的喧鬧和奉承,用自己高尚的道德節操和人格魅力牢固地筑起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自發地屏蔽任何外來權力不當的干涉。
行政權的肆意干預對法官的法治信仰是嚴重的考驗,法官在與行政權的斗爭中應更要積極保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權利,以保障司法權獨立運行。比如某一重大案件發生時,行政長官習慣于做出“從快、從重”處理的批示,這可能導致法官無法充分調查案件事實,無法認真考查形成證據鏈條,以致對處于法律程序中的雙方當事人訴權的損害,最終釀成冤假錯案。為了壓制權力階層借所謂的“公共利益”侵害個人利益時,法官則應堅守法律良知,傾向保護處于弱勢的個人權利。
在實體裁判結果不能得到當事人接受和認可的情況下,保證程序上的公正在很大程度上能讓當事人感覺到在案件中受到公正的對待而增強對司法裁判的信任。程序正義是司法公正的生命線,法官只有充分保障當事人的程序上的權利,保障當事人完全按照司法制度設計的規制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才有可能使當事人信任司法裁判的結論。程序明確程序參與者權、責、利,使各方相互牽制,進而減少恣意發生的余地,從表面上看是約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實際上是筑起一道“防火墻”,最大限度地杜絕不當干預,對法官自身具有保護功能。
當下一些法官缺乏法治信仰,或者缺乏為權利而斗爭的勇氣,從源頭上限制了法治建設。如何構建夯實這樣一項制度,即保障法官信仰法治,又能夠保障將這種信仰運用至法治建設中,成為了推進司法改革必須解決的重要議題。為權利而斗爭,正是其法治信仰與推進法治建設高速碰撞產生的絢爛花火,為我們開啟了路徑探索的一道門。
無論是人事任免、還是案件監督,都要走法定程序。現有的程序設計雖然還有不合理之處,但是按照現有程序,可以達到立法的效果。只有監督的程序合法,才能起到普遍的、為人們所接受的效果;保證司法內部黨組織的權力逐步弱化。在司法內部,只要在政策上、路線上、組織上為司法提供好一個司法獨立的環境就好,不可以“權力”來進行任何影響司法的活動。
“為了抵御其他兩部門的干擾甚至侵犯,司法部門必須自保,而達到自保的唯一途徑,就是保證司法人員即法官隊伍的相對穩定并不受外界干擾,終身任職無疑是最佳選擇。不管大法官們在職年限有多長,都不會因黨派等政治原因被撤換,只要法官‘品行’還在‘端正’范圍之內?!边@種制度使得行政權力無法對法官的法律生涯進行干預,使得法官的命運脫離了行政的控制。
波斯納認為“傳統形式的法律職業界是一個提供服務者的卡特爾,它提供的是與社會法律相關的服務?!狈ü俾殬I群體首先是利益共同體,對利益的追求是職業化的內在動力,對此毋須諱言。但目前我國的法官工資編制卻是和公務員攪在一起的,甚至更低,法官職業者的收入缺乏保障,在社會上沒有職業尊榮,這削弱了法官面對各種利益誘惑的自律能力。當前司法改革推行法院人財物統一獨立管理,已邁出了很好的一步,法官待遇可在參照公務員工,比其略高,并專門設立法官津貼,按照法官等級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使法官工資高于一般公務員的工資,也高于法院內部其他行政人員、書記員等人的工資。這樣法官的法治信仰才有發揮作用的空間,才能有足夠的底氣抵制外來的誘惑和干擾。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靠制度來保障,在執法辦案各個環節都設置隔離墻、通上高壓線,誰違反制度就要給予最嚴厲的處罰,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指出:要敢于排除干擾,依法辦事,建立健全防范干擾的制度保障。如,可建立非法干預司法的信息隔離(防火墻)制度,在合議庭、承辦法官與干預行為、干預材料之間建立信息隔離即防火墻制度。設置違反法定程序干預、影響司法的歸口登記部門,對外部、內部轉交的涉案材料,均由審管辦歸口登記管理。審管辦對轉交涉案材料行為的性質可做基本的甄別判斷,如認為確有非法干預司法嫌疑的,再轉交監察部門登記備案。
由于文化因素的影響,我國司法實踐中“人情味”濃厚,缺乏法治信仰語境下法官該有的自律精神,應加強對法官的監督監察。要全面落實公開審判制度和回避制度,增強司法的透明度,規范法官的司法行為,防止司法不公和司法腐敗,促進法官公正司法。其次,增強輿論監督,完善法官申訴、控告制度,嚴肅處理法官的違法違紀行為。
[1]劉巖.為權利而斗爭——耶林法律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法學院,2012.6.
[2]蔡定劍.論法律支配權力[J].中外法學,1998(2).
[3]波斯納.法理學問題[M].蘇力譯.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4]韋林靜,岳志勇.干擾司法獨立的外部因素[J].法學之窗,2010(5).
[5]習近平.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處理好維穩維權關系[EB/OL].http://new s.sina.com.cn/c/2014 - 01 - 08/211729190990.Shtml,2014 - 2-5.
[6]周強.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A].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奮力譜寫共筑中國夢的新篇章[C].北京:學習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