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雙
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天津300380
就筆者的理解而言,輕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為全面提升審理刑事案件的質量與效率做了有益開端,一方面充分保障了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使較為復雜的案件得到更多關注;另一方面更加有效維護了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充分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該《決定》對于適用輕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案件類型、基本條件等作出了明確規定,限制條件包括對于案件事實的認定、證據材料的認定、被告人的認罪態度、案件罪名、刑期的限制等方面。輕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作為新興事物,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初次嘗試,之所以選擇這些發展快速,經濟水平較高的地方充分體現出對于該辦案機制的高度重視。
該《決定》對于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的充分貫徹,對于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有效保障,對于司法公正的高度概括,對于司法制度的完善運行都產生了有益效用。這不僅僅是對于適用速裁程序的基本要求,也充分體現了對雙方當事人的尊重與人文關懷。
雖然速裁程序一定程度上簡化了案件辦理程序、案件審理程序,但是對于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權利保障工作卻仍有條不紊進行。第一,《刑事訴訟法》第193條規定:審判長在宣布辯論終結后,被告人有最后陳述的權利,同樣,《決定》中也指出必須聽取被告人的最后陳述意見。第二,在實際辦案中對于被告人以正當理由要求不公開審理的,經人民法院院長批準可以不公開審理。第三,建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制度,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中對于法律援助制度也有明確規定,但大部分援助對象都被動依附于相關機關指派,而此次在看守所、法院建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制度更進一步貼近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由此可見,雖然程序簡化了,但是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權利卻仍然是訴訟工作的重點。
速裁程序充分體現了效率理念。首先,最大程度上實現程序分流,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一件刑事案件,通常經過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三個環節才能結束,而不同的刑事案件呈現出不同的案件特征:有的案件十分復雜,即使是長時間核實案件事實也難以面面俱到;有的案件則十分簡單,以辦理普通難易程度案件的精力來辦理此類案件則浪費了部分司法資源。針對案件情節輕重、標的大小、復雜程度等進行繁簡分流、輕重分流,對輕微案件適用專門的快速處理程序才是當前司法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次,快速提升訴訟效率。一方面,“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對于雙方當事人尤其是被害人而言,得到快速且公正的審判是于他們身心補償的最好方法。另一方面,對于適用于速裁程序處理的案件,能在審查批捕、審查起訴、開庭審理過程中予以快速解決,很大程度上節省了司法資源,為進一步確保正確辦理疑難復雜案件打下了良好基礎。
速裁程序充分體現了公平理念。首先,雖然取消了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環節,但是不會影響到被告人的權利。普通刑事案件的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是為了進一步查清事實,但刑事速裁程序的被告人本身就是自愿認罪且對于量刑建議、控訴罪名、適用法律等沒有意見,此種情況下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的存在就顯得不必要了。其次,相比較刑事簡易程序、刑事普通程序而言,速裁程序更注重調和被害人、被告人、法官之間的對立關系。在以往的法庭審理過程中,法官往往占據主導性、權威性的地位,正是基于這種統治地位,致使被害人、被告人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輕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已經逐步展開,不可否認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有益探索,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繁簡分流。不過,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凡是新生事物總是在不斷摸索中前進的,其中免不了有很多值得人們深入思考的東西。
《決定》中明確規定依法可能判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案件,或者依法單處罰金的案件可適用速裁程序,其中“可能”一詞極大地加深了量刑裁判的不確定性。例如比較“故意傷害罪”與“聚眾斗毆罪”,前者對于輕傷、重傷、死亡不同程度的刑期都加以明確規定,且對于判斷刑期的量刑情節即“傷害程度”,法律有著明確的規定,所以不存在徇私舞弊的現象。不同于此,“聚眾斗毆罪”規定對于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再有多次聚眾、社會影響惡劣、持械聚眾等其他條件的首要分子及其他積極參加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不難看出如何認定多次、影響惡劣、社會秩序嚴重混亂、持械等問題有著很大的人為因素,所以很有可能被判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經過各方運作最終適用了簡易程序。這不僅僅侵害了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更嚴重侮辱了司法公正性。
《決定》中明確規定了關于被告人自愿認罪的問題。不同于古代社會的屈打成招,當前社會上對于看守所羈押、監獄執行刑罰仍存在著普遍誤解,相當一部分群眾認為進了那樣的地方免不了吃不飽、穿不暖、被“教育”、干苦力,所以為了早點出來寧愿自己認罪。有這樣一起真實的案例:劉某、鄭某同為山東人,他二人在同一家超市打工并輪流負責收銀工作。營業結束后,老板李某在清點錢款時發現少了將近2000元現金,并在詢問無果的情況下報了案。偵查機關從超市老板提供的監控錄像中不能分辨出二者誰才是小偷,而訊問中也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突破。通過一輪輪詢問說明利害關系,最終劉某承認了犯罪事實。本以為案件順利偵破了,可時隔多年當鄭某成為一起故意殺人罪的被告時,他終于吐露了當年案件的實情。原來,鄭某因為需要給母親治病無奈之下偷了超市的錢,他害怕事情敗露之后母親沒有人照料,所以一直不肯承認自己才是那名盜賊。當負責偵查此案的警察再一次找到劉某時,他也承認到自己當年說謊了,他說他知道自己犯得事不算大就希望能夠早日出來。就是這樣一種心態,本來無罪之人卻免不了牢獄之災。不難看出辦案時部分司法人員難免有時抱著僥幸心理,譬如這個人自愿認罪,那么他在供述時即使完全不能將案件事實陳述清楚,那么我們可能會以一種所謂的“善意提醒方式”使他從新認識整個案件事實。就像上述案件一樣,為了尋求一個結果,往往冤枉了一個好人,放縱了一個壞人。
總之,速裁程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案多人少、案件積壓的矛盾,但是此項制度中還有很多亟待完善的部分。隨著速裁程序試點工作逐步開展,可以預見其較普通程序、簡易程序體現出的優點、缺點都會被慢慢放大。如何發揮速裁程序的最大效用,需要每一個法律人去革新、去改變、去創造。
[1]劉爍嶺.論我國速裁法庭的價值與完善路徑[J].求實,2011,5:68-71.
[2]趙虎.速裁程序反思[N].人民法院報,2006-10-16.
[3]楊翠萍.速裁程序在我國的適用初探[J].爭鳴與探討,2012.
[4]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授權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速裁程序試點決定[N].檢察日報,201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