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玥
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江蘇 淮安 223001
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社會問題,如何預防青少年犯罪是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新時期司法工作研究的重點。預防青少年犯罪應當以優化其生存的社會環境為主要手段,減少甚至消除不良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建立長效預防機制,體現預防優先的少年司法理念。
要加大對預防事業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組織體系。建立由黨委領導,綜治辦牽頭,預防辦、關工委協助,職能部門配合的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機制。各級政府、公安、文化等部門要齊抓共管,開展各種“掃黃打非”專項斗爭和“遠離毒品”活動,整治社區及校園周邊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管理,加強對網吧及網絡信息的監管,為青少年成長的提供健康的人文環境。村鎮、社區及學校要利用社會資源,定期進行法律宣傳教育活動,聘請司法機關的專業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法律講座,擔任青少年學生的法律顧問,構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陣地。
以社區為基礎陣地,通過法律咨詢、法制宣傳等形式,對社會青少年進行普法和維權教育,幫助青少年提高法律水平,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公安、檢察、法院等司法機關與街道、社區開展結對共建,以成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法律咨詢點等形式,進一步拓寬青少年維權網絡。針對青少年的不同家庭背景及成長環境,社區應當分類建檔,對于有特殊情況的青少年要給予特別關注和幫助。
當前、留守及離異家庭青少年不斷增多,這部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位,與他人的溝通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加之未成年人處于身心發展的轉折期,自制力差,極其容易受到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被不法分子利用和唆使犯罪。把留守、離異家庭及貧困青少年列為幫助對象,建立檔案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給予福利照顧和關心幫助,為其塑造良好的性格,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從根源上滅絕犯罪因素。
把有不良行為的在校生和有失足傾向的社會青年列為幫扶對象,由公安及社區組織專人進行監控和教育管理。社區和學校要齊抓共管,和家庭形成三位一體,全方位、多角度地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進行教育管理。對有劣跡的學生及時幫教,及時與監護人聯系,溝通教育方式,使他們自覺改正不良行為,遠離違法犯罪。對于輟學的青少年,要配合其家長、監護人進行教育溝通,提供物質與精神上的幫助,鼓勵其重返校園。同時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建立接受基礎教育的強制機制,以避免輟學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對于判處非監禁刑的“問題少年”,建立社區幫教網絡,實行有效幫教,避免將青少年犯送至監管場所受到交叉感染。一方面,由社區法制輔導人員對其進行結對幫助教育,通過心理疏導、個性化教育等方式引導其積極生活,重新回歸社會。另一方面,讓青少年犯參與社區服務,通過服務社會,在彌補自身過錯的同時,學會如何關心幫助他人,體現自身價值,這樣既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犯的責任感,助其悔過自新,樹立自尊、自立、自強的人格意識,順利回歸社會,也有利于預防和減少失足青少年重新犯罪。
從對青少年犯罪的調查統計來看,無業青年占據了很大比例。這部分人群文化素質低,享樂主義思想嚴重,又自制力差,很容易受到拜金主義蠶食,為了滿足物質需求,往往鋌而走險,用不法手段獲取財物,走上犯罪道路。可見,無業青年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危人群,是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主要對象,應當加強社會無業青年的教育安置工作。
改革和完善少年司法制度是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預防和減少未成年犯罪的重要方面。我國目前關于青少年犯罪的相關法律僅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我國少年司法的空白,但由于規定過于籠統,實際操作性不強,并且隨著社會發展和審判制度的變革,已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國應當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盡快制定出一套符合中國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
對于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違法犯罪,應當按照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犯罪情節輕微、社會危害性不大的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要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建立完善符合未成年人特點、體現對未成年人特殊保護的司法機制。對未成年人貫徹“非羈押”、“非監禁”理念,對于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進行調查,審查未成年犯家庭、學校或者其所居住社區是否具有監護、幫教條件。從少年罪犯的特殊心理特點出發,以教育、感化、挽救為原則,促使青少年犯自我悔過,達到預防和減少社會犯罪率的目的。
[1]肖建國.發展中的少年司法制度[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張鴻巍.少年司法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鐘勇,高維儉.少年司法制度新探[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