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張佳
遼寧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110036
雖然古代監察制度所生長的土壤是封建專制,其當初被創立的首要目的也是為了維護皇權統治,但是在權力的平衡、監督官員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意義。對古代監察制度發展歷程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完善現代的監察制度。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隨著封建制度的產生而產生。先秦時的政治活動中就有監察的存在。據記載,當時已設有監察之官“嗇夫”。監督官員之官稱為吏嗇夫。西周時期,出現了含有監察之意的“御史”官稱,《西周·春官宗伯》“御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令…”由此可見,先秦時期隨著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監察活動也開始萌芽,不過當時的監察活動很簡單,也沒有專門從事監察事宜的官員。
秦朝統一的局面為政治制度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外部環境。監察制度也于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發展。秦朝在中央設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管理御史中丞、侍御史、監察御史,組成中央監察機構。在地方設監郡御史,實施對地方的監察。秦朝從中央到地方的監察機制使古代的監察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逐漸形成監察體系,這一體系在漢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漢承秦制,所以漢代的監察制度和秦朝大體一致。本段落僅就漢朝監察制度較秦朝之特點進行論述。一、漢朝將御史大夫府改為御史臺,專門負責監察事宜,官員的職權比秦朝更專業化。二、為加強對地方的監控,漢武帝根據地域的不同,將全國分成十三個監察區,其中包括一個司隸和十二個州。司隸設司隸校尉一名,地位非常的高,負責監察朝廷百官、京師、鄰近京師的郡縣。地方十二區每區設一名刺史,直接歸御史中丞管理,負責監察、考核地方。三、第一個地方監察法規“六條問事”制定。漢武帝制定了“六條問事”來規范刺史的監察職責。從此之后,刺史的監察行為、監察范圍有了明確的法律規定。此次立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監察制度體系化的形成。
隋朝的監察制度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御史監察系統,和以往的監察官一樣,負責監督官員行為;另一部分是諫官系統,負責規勸皇帝的行為。這一時期的監察活動也由兩部分構成,即對中央常任性監察和對地方的臨時性監察。地方臨時性監察更加的機動靈活,且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監察官腐敗。但是,這種臨時性監察在全面和及時方面不如常任性監察。
唐朝時期,御史臺作為中央監察機構,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兩位長官,下設察院、殿院、臺院,分工負責不同事務。地方設有巡察使。這一時期不僅在監察機構的分工設置上日趨完善,在法律法規的制訂上也日益增多。主要有“監察六條”“巡查六條”等,這些法規對監察工作的規定更加具體。唐玄宗時期制訂的《唐六典》對監察制度也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宋朝開始,我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專制皇權不斷強化,封建統治者更加重視對官員的監督和防范。宋朝時期,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監督,設提點刑獄司,而且這一階段的監察官對皇帝直接負責,由皇帝直接控制。明朝時期,為分散官員的權力,不再設置丞相。改御史臺為都察院。在地方設有三種監察官,形成了新的地方監察系統。除此之外,明朝還設有錦衣衛,東、西廠,負責秘密地監察官吏。清朝,作為監察制度的集大成者,監察體系更加嚴密。
宋元明清時期的監察制度空前加強,這對監督官員有一定益處,但過于加強的監督不利于官員行使職權積極性的發揮,官員日夜提心吊膽,無心鉆研政務,甚至出現了部分官員因所謂的“監督”而被政敵以此為借口鏟除。
保證監察機構的獨立性,有利于其獨立的行使監察職權,因此垂直的領導體系更有利于發揮監察官員的監督職能。然而,我國目前的監察體系實行雙重領導制。這種領導體制使得各級監察官員與被監督的對象處于平級甚至下級,不利于監督工作的展開,監督官員的獨立性、權威性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干擾。
從漢代開始,我國就對監察工作進行了立法,使得監察工作有法可依,監察活動有序進行。健全的法律法規,不僅有利于監察官員工作的展開,也有利于保護被監察的官員,避免其被“過度監察”而影響了正常的工作,避免監察工作成為監察官員打擊報復其他同僚的工具。我國目前的監察法律規范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的監察工作的需要,一些具體的、細節性的規定有待被制訂,切實保證行政監察職能的充分發揮。
我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方式多樣。監察方式的多樣性有助于提升監察工作的效益。我國目前的監察方式以常設性監察和一般性監察為主,因此應大力發展臨時性監察和專門性監察。臨時性監察可預防當地監察官員與被監察官員相互包庇,專門性監察可提高監察工作的針對性,這兩種監察方式應得到特別的重視。
[1]曾憲義主編.中國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