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珍 朱 麗
福建省浦城縣人民法院,福建 浦城353400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這為完善訴訟制度、保證司法公正指明了方向。貫徹落實《決定》提出的“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一方面,必須正確認識訴訟制度以審判為中心的實質;另一方面,應當探索在現有刑事司法體制和環境下推行以審判為中心進行訴訟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徑。
以審判為中心,也可以稱作“審判中心主義”,是法治國家訴訟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近現代國家普遍認同的一項刑事訴訟原則。通常認為,以審判為中心有二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審判是整個刑事訴訟程序的中心。因為相對于立案、偵查、起訴、執行等程序而言,只有在審判階段,才能最終確定被告人的刑事責任。第二,一審是整個審判體系的中心。我國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12條也明確了審判是決定被告人是否有罪的關鍵階段,即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我國在立法上已經確立了審判在刑事訴訟中的中心地位。
基上可見,審判中心體現了刑事司法規律,是公正司法的必然要求,是嚴格司法的題中之義,是對憲法、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的完善和發展。
要完成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任務,人們首先要轉變觀念。不僅司法改革的決策者要轉變觀念,司法改革的執行者也要轉變觀念。
第一要加強有關人員的培訓和教育,使人們認識到傳統司法觀念的弊端,并接受現代司法觀念;第二要提高有關人員整體素質和水平,逐步形成一個高素質的法律職業共同體;第三要健全現代司法觀念的制度保障機制,包括公開公正的行為監督和約束機制;第四要創造并維護有助于樹立現代司法觀念的單位環境和社會環境,要改變公、檢、法三機關的業績考評標準,不能單純以辦案數、破案率、勝訴率等指標評價工作成效。
筆者認為,面對我國刑事訴訟過程中公、檢、法三家配合有余而制約不足的現狀,我們急需完善公、檢、法相互制約的規則。目前最需要加強的是法院對偵查權和起訴權的制約。在制約偵查方面,我們可以借鑒許多國家的做法,建立強制性偵查措施的司法審查規則,譬如搜查和逮捕的司法令狀制度。在制約起訴方面,我們應該完善法庭的舉證、質證、認證規則,通過加強律師辯護和確保法官居中裁判來達至控辯雙方的平等對抗,使法庭審判真正成為刑事訴訟的中心環節。
庭審是審判中心的中心,庭審中心是進一步落實審判中心的關鍵性環節,審判中心是通過庭審中心加以實現的。實踐中法庭審理的儀式化和形式化,使得庭審難以發揮其在查明事實、采信證據方面的作用,應當予以完善。在庭審中,一定要做到控辯雙方平等對抗,法庭居中公正獨立地審理裁判。雙方舉證在法庭,質證在法庭,非法證據排除在法庭(必要時程序可相對獨立),辯論說理在法庭,進而使案件的公正裁判形成于法庭。正如四中全會《決定》指出的,要“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證訴權、公正裁判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筆者認為,一方面,辦案機關和訴訟參與人要建立重證據、重調查、不輕信口供的觀念,嚴格限制傳聞證據的證明效力。另一方面,要提高證人、鑒定人出庭率,必要時可強制關鍵證人、鑒定人以及偵查人員出庭,以便于查清事實。為此,可對刑訴法規定的證人出庭義務予以細化,明確證人出庭必要性審查標準;完善證人出庭準備程序,告知證人相關權利義務和作證程序,改進作證效果;對證人因履行作證義務而產生的交通、住宿、就餐費等及時給予補助等。
證據制度是證據規則規范化的前提,具體可從以下方面予以完善:其一,樹立與現代刑事訴訟理念相符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原則,嚴格依據證據認定事實,排斥主觀臆斷或行政干預的實施認定方式,按照證據規則排除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違反法律程序的案件,把好阻斷冤案錯案的關口。第二,完善證據制度科學立法對證據開示、非法證據排除等規則等予以具化,增強可操作性。
從偵查中心到審判中心是人類社會刑事訴訟制度的發展趨勢,是我國法制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審判中心主義的改革,事實上反映的就是我國整個刑事訴訟程序落腳點的轉變,其意義不僅在于引進了一種新的審判方式,更體現了我國刑事訴訟體制對程序價值的追求,是破除偵查中心、實現庭審實質化、重振司法權威的需要,也是保障司法公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由之路。
[1]何家弘.從偵查中心轉向審判中心——中國刑事訴訟制度的改良[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2).
[2]張建偉.審判中心主義的實質與表象[N].人民法院報,201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