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文
上海諾迪律師事務所,上海 200001
撤訴,是指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宣告判決之前,原告要求撤回其起訴的行為。撤訴是民事訴訟中原告的訴訟權利,是原告對其訴訟權利行使處分權的表現。然而民事訴訟又斷非一方之利益,每個訴的提起和撤回,均會關涉對方當事人的利益及法院的司法資源,故世界各國(地區)均對民事訴訟的撤訴進行了一些限制,在大陸法系,大多數國家(地區)都規定了撤回訴訟在一定條件下須經過被告的同意。在德國,根據《德國民事訴訟法》第269條1款的規定:原告只能在被告未就本案開始言詞辯論前可以不經被告同意而撤回訴訟。在日本,根據《日本民事訴訟法》第236條第2的規定:如果被告已經提出準備書狀或在辯論準備程序中已陳述或開始口頭辯論,則撤訴須經過被告的同意。此外,在我國臺灣地區也有相類似的規定。英美法系國家則在要求撤訴一定條件下須經被告同意外,更加強調法院職權主義對于原告撤訴行為的干涉。
法院應對當事人申請撤訴進行嚴格的審查,并在認為當事人之撤訴申請同時符合了以下幾個條件的情況下,才能裁定準許撤訴:
1.申請人必須是原告、上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經原告特別授權的訴訟代理人也可以提出撤訴申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也可以提出撤訴中請。
2.撤訴必須是原告自愿。《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這表明,為一項民事行為必須是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申請撤訴是原告處分自已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的行為,當小人申請撤訴,不是因為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的脅迫、欺詐而做出的意思表示,也不是因為身處困境而作出的無奈之舉,更不應是法官出于某種考慮而對當事人的要求,而應是當事人完全發自內心的真實的意思表示。
3.撤訴必須合法。申請撤訴的時間必須是在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宜告判決之前;申請撤訴在實體上不得有規避法律的行為,不排違反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公序良俗原則,如在解除同居關系案件(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中,原告申請撤訴的,法院就應當裁定不準撤訴,因為其行為(同居關系)違反了法律規定《婚姻法》規定的一夫一妻制),同時也有悖于公序良俗。
4.撤訴必須不損害對方當事人之合法權益。對方當事人“因應訴而取得之消極的確定權益。”也需要得到法律的同等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原告申請撤訴,不僅是對自已訴訟權利的處分,還將涉及到對方當事人對其權利的處分。“原告提起訴訟程序啟動以后,被告就被動地參與了訴訟,并且可能為訴訟付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精力、財力,既然被告也認真地對待訴訟,就只允許原告單方面撤訴之后溜走是不公平的。”
離婚訴訟涉及到身份關系的認定,對一個家庭來說關系到家庭的和諧,對一個國家來說,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因此法律對婚姻當事人原告的撤訴權的行使專門做了特殊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214條規定:當事人撤訴或人民法院按撤訴處理后,當事人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原告撤訴或者按撤訴處理的離婚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六個月內又起訴的,可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七)項的規定不予受理,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以上規定太過于籠統,寬泛,給了法官在審判活動中過多的自由裁量權,不利于維護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了體現法律的公正性及平等訴權,建議以后民訴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還是應該區分具體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分一下二種情形,進行必要的彌補,才可以更好的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一種情況是法院沒有開庭原告就申請撤訴,由于離婚案件起訴至法院,法院正式受理后在沒有開庭前或開庭審理時原告當庭申請撤訴的,法院沒有必要進行審查,法院就應該允許原告撤訴,這也是尊重原告對其訴訟權利的處分由于沒有開庭審理,沒有進行實體性的審查,無法查清原被告彼此的婚姻感情基礎是否破裂,也就無法查明是否符合了離婚的法定條件,因此原告在以后任何時間內都可以有權提起離婚訴訟,人民法院應該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214條第一款的規定,當事人撤訴或人民法院按撤訴處理后,當事人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沒有必要再給予6個月的時間,對原告的訴訟權利進行限制。
第二種情況是原告起訴離婚,經過了開庭審理,甚至經過幾次庭審,整個庭審程序已經結束,通過庭審,綜合原告被告的陳述及其雙方提供的證據,對原被告的感情基礎是否破裂,已經進行實體審查,也很清楚的了解原被的婚姻是否應當存續或解除,如果原告此時申請撤訴,特別是原被告對離婚已經達成共識:都一致同意離婚,這時法院就應該運用法律賦予的權力,不應該同意原告撤訴,以突出法律的權威性,特別是在被告不同意撤訴的情況下,對原告撤訴更應該謹慎,應該根據庭審查明的事實,來審查其撤訴的目的,其撤訴是否出于自愿,撤訴是否損害到了其他人,特別是是否損害到了被告的訴訟權利。沒有永遠的夫妻只有永遠的利益,在訴訟過程中,原告沒有達到其預期的目的,就濫用其訴訟權利,提出撤訴申請,以此采用拖的辦法,以期讓被告作出讓步,達到多分財產的目的。原告的撤訴存在一定的惡意。在法律尚未對惡意訴訟進行界定和明確的處罰之前,按照法律理論。對當事人的惡意行為,應當裁定其相反行為,因此,原告惡意撤訴的,這時法院要根據具體情況,不能夠一味的原告只要提出撤訴或法院出于追求結案的需要或出于由于本案確實案情復雜不好判決就允許原告撤訴,如果原被告都同意離婚,只是對財產分割達不成一致意見,都同意離婚說明原被告感情確實已經破裂,其婚姻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法院就該依職權,法院應當不予準許撤訴,依據查明的事實進行依法判決離婚,并對其財產一并處理,這樣原被告就可以早日解脫婚姻的枷鎖,盡早去追求屬于他們的幸福的婚姻生活。這樣做才真正是司法為民,也體現了法律的權威,法律的公平、公正。如果經過庭審,原告出于自愿,現在提出離婚后悔,想再經過一段時間緩和夫妻關系,或經法官做工作,被告也不想離婚了,此時就應當準許原告撤訴,如果原告再起訴就應該遵守法律規定,在6個月內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再起訴的,法院就應該不予受理。
第一種情況原告未按期交納訴訟費用或原告應預交而未預交案件受理費,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預交,通知后仍不交納,或申請緩、減、免未獲人民法院批準仍不交納訴訟費用的,按撤訴處理,法院沒有進行實體的審查,如果原告再起訴就不該有6個月期限限制,法院就應當受理原告的離婚起訴。第二種情況是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原告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這樣的情況是原告主動放棄提起訴訟的權利,如果原告在半年內沒有新情況、新理由的就要給予其6個月期限的限制,以節約國家的司法資源。綜上,為了維護司法行為的嚴肅性、節約司法資源,不能由一方當事人輕易操縱,浪費了大量的司法資源。為此,法院也應當從維護法律的嚴肅性、節約司法資源處罰積極地進行干預,使得未決的糾紛得到最終的解決。
[1]徐力英.淺談民事再審案件中的撤訴權[J].法律適用,2000.
[2]鄒鵬舉.離婚訴訟撤訴后六個月內能否重新起訴?[J].河南科技,2009.
[3]張設華,唐敏,羅躍.離婚案件中原告申請撤訴的兩種新情況的法律適用探討[J].教學與科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