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玲
中共丹陽市委黨校,江蘇 丹陽 212300
本文就如何認識和構建貪污賄賂犯罪量刑的平衡機制,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量刑不規范、不和諧等因素進行以下探討,供司法實踐參考。
貪污受賄犯罪的立案標準為5000元[1],但在司法實踐中,各地掌握的標準遠遠超出這個標準,在經濟不發達地區,一般掌握在2-3萬元,而在經濟發達地區,則掌握在5-10萬元。同一案值的案件,在不同地區判決結果不同。比如,同是貪污200萬元的案件,在一個地方判處15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在另一地方則可能判到無期徒刑。
現行法律對貪污受賄犯罪設置了四個刑檔:(1)個人貪污受賄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2)個人貪污受賄數額在五-十萬元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無期徒刑;(3)個人貪污受賄數額在5千-5萬元的,處1-7年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7-10年有期徒刑;(4)個人貪污受賄數額不滿5千元的,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據上述規定,出現了個人貪污、受賄10萬元與100萬甚至上千萬在量刑上沒有實質性區別;對貪污受賄金額在10萬元以上的,如果數額不是特別巨大,一般處15年以下有期徒刑,幾百萬、上千萬的案件判有期徒刑的多的是,而幾千萬上億的案件,也以判無期或死緩的居多,刑期差異小。
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制發的《關于對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犯罪分子依法正確適用緩刑的若干規定》[2](法發[1996]21號)曾強調,國家工作人員貪污、受賄達到一萬元以上的,除了投案自首或者立功表現等法定減輕情節的之外,一般不適用緩刑。但在當前的司法審判中,職務犯罪人的緩刑適用率特高,刑罰威懾效應降低。
對自首、坦白、立功、退贓等法定和酌定情節的認定較為隨意,對減輕情節的降刑幅度較大,其中對自首降刑幅度最大,一些在各級紀委談話前交代犯罪事實的差不多都會認定為自首。而且,構成自首的大多數都被降幅度判處減輕處罰,且降刑幅度很大,沒有綜合考慮犯罪分子投案的主動性和投案動機,也沒有對犯罪嫌疑人的造成的社會危害性進行考量,更沒有對造成的嚴重后果進行認定。
財產刑是否適用和適用多少隨意性較大,標準不一。繳款程序不規范,確定罰金數額沒有細化的依據,被告人或其家屬與法院討價還價,要求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另外,“預繳”罰金程序不規范,非專業人員操作,給審判工作的廉潔性帶來風險。
貪污、受賄犯罪的死刑的適用越來越少,實際已被虛置。越來越多的被判處死緩、無期徒刑,雖然各國對死刑的適用率大大減少,但在我國,一些職務犯罪人員只要是不被立即執行,進監獄后,通過各種途徑、想方設法保外就醫。在民眾看來,職務犯罪案的數額不斷打破紀錄,小官大腐,上億元的案值也不是少數,且還有無法認定、難以追究的案值,而法院最終判決的刑期卻不斷降低,九十年代貪污受賄數百萬元就被判處死刑,但是現在一些貪污受賄數千萬元、上億元的,還只被判處無期徒刑、死緩或者是15年的有期徒刑,這讓公眾無法理解。
立法上的疏漏導致司法上的標準不一;量刑幅度寬泛導致自由裁量權的濫用;根深蒂固的“人治”傳統導致同案難于同判;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導致輕刑化的產生等都是導致貪污賄賂犯罪量刑失衡的原因
首先,規范起點金額。我國現行刑法對貪污受賄犯罪規定的起刑點為5000元,這一標準是1997年刑法修訂時根據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而確定的。筆者認為,對貪污受賄犯罪具體的數額規定應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消費水平等相適應,這是立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需要,也是司法實踐的客觀要求,確定全國統一標準的模式不可取,應制定一個既便于掌握而又能體現地區差異的模糊標準比較合適。這個標準應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居民收入情況和消費水平相適用,而職工年平均工資總額能較好地反映和說明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水平,貪污受賄的起刑點也據此來確定。以這個基準的2-3倍作為立案標準,這個標準既相對穩定又便于司法機關掌握,由省級檢察院層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備案。其次,調整基準刑起點。由于立案標準的提高,貪污、受賄犯罪各刑檔的起刑點也應相應提高。
貪污受賄犯罪的量刑,應首先確定被告人的基準刑,再根據其他量刑情節加減刑期,最后確定被告人應處的刑罰。對具有一個法定從輕情節的,按基準刑的15%減除刑期,對具有多個從輕情節的,減除的刑期原則上不超過基準刑的30%,對具有一個酌定從輕情節的,按基準刑的10%減除刑期,有多個酌定從輕情節的,其減除的刑期原則上不超過基準刑的20%,減除后的刑期不得低于起點刑。嚴格控制貪污賄賂犯罪的不起訴和緩刑適用。
貪污賄賂的案件中主要的量刑要素由立功、自首、坦白、主動退贓、及時“預繳”財產刑等量刑情節。關于這些量刑要素的相關適用應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實體要件和程序要件,僅僅注重形式是不行的。規范罰金刑標準。確定罰金在犯罪數額的一倍至二倍之間。對退贓、“預繳”罰金等情節,量刑時就應該做出考慮,但其對刑罰量的影響要全面準確,不高于或低于法定量刑情節也不能免予刑事處罰,最后,在繳款程序上堅決杜絕一人操作,必須兩人以上經手或直接交由財物部門處理。
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進行定期的抽查,對未上訴的貪污賄賂案件進行監督,以便于對此類案件了解掌握,及時制定措施,確保量刑均衡。同時,規定對于重大貪污賄賂案件及減輕處罰而適用緩刑的案件,應經在一定范圍內平衡量刑,避免類似情節的犯罪量刑上“此輕彼重”的不合理現象反復發生。應該對重罪輕判監督力度加以強化,在案件監督中及時做出糾正。各地檢察院內部要做好監督機制的建立健全完善。
當前,我國在貪污賄賂案件的死刑適用上,沒有得到嚴格執行,對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沒有給予應有的懲罰。我國刑法規定,判處死緩之后在二年緩刑考驗期內只要沒有故意犯罪,可以轉為無期徒刑,如果還有立功表現就可以減為有期徒刑。一般來說,職務犯罪人員與其他刑事犯罪人員相比,執行監所的規章制度還是比較好的,不會與監管人員造成沖突,兩年的緩刑考驗對期內都不會存在故意犯罪的情況,所以,只要是死緩,就有保住生命權的希望。而關于受賄情節較為嚴重的巨貪,加以無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的懲罰就顯得比較輕了,且這些人員在貪污的案值中,還有一部分轉移了財產,其子女、配偶、兄弟姐妹可能獲利情況無法查清,現階段法院關于受賄犯罪的死刑判決立即執行變得越加慎重,固然是符合了減少死刑適用的刑法發展趨勢。但對于那些性質特別惡劣,后果又相當嚴重的,數額在千萬元以上的依法應判處死刑的,卻依然要堅決適用,以防止“犧牲我一個,幸福全家人”的現象出現,再加上這些貪官在社會上有廣泛的人脈資源,也有他們需保護的對象還在高位中,也很有可能以身體狀況保外就醫,2014年,75名廳以上貪官重新收監的事情就可發現這種情況顯而易見的,因此,堅決適用死刑立即執行,才能體現法律的嚴肅性,順應時代的潮流,讓為官者不能貪,不敢貪,順應民眾的呼聲。
[1]劉紅玉.貪污賄賂罪輕刑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0(27).
[2]高銘暄主編.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