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學輝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惡意訴訟行為是一種不正當的民事訴訟程序行為,還是一種民事侵權實體行為呢?因此,對惡意訴訟行為的認定可以有以下幾個標準:第一,訴訟行為人主觀存在明顯的故意;第二,惡意訴訟行為不僅違背了訴訟目的,也超越了權利正當行使的界限;第三,惡意訴訟具有行使正常訴權的一切表面特征;第四,惡意訴訟行為會給對方當事人帶來直接損害。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將惡意訴訟定義為:行為人為了非法占有或損害他人合法權益或利益,違背訴訟目的,通過虛構事實、偽造證據等手段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民事訴訟的行為。
與惡意訴訟相類似的概念在實踐中往往會被我們混淆,為了進一步探究惡意訴訟的性質及特征我們有必要對這些相類似的進行區分,以明確的提出解決惡意訴訟問題的對策。濫用訴訟權利是指當事人在行使具體的訴訟權利的時候不符合法律的規定和法制精神的要求。而它與惡意訴訟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第一,主體方面來看,惡意訴訟僅指狹義上的當事人范圍;濫用訴訟權利則涉及廣義上的當事人,其主體不僅包括案件的當事人,還包括其他訴訟參與人。第二,從主觀方面上看,惡意訴訟僅指行為人必須有故意,過失不可以。濫用訴訟權利則主觀上既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過失的。第三,從訴訟行為來看,惡意訴訟僅指原告起訴或被告反訴,是指一個完整的訴訟。而濫用訴訟權利包括濫用起訴、反訴的權利和其它濫用訴訟權利的行為,可能是發生在各個訴訟階段的行為。
首先,導致惡意訴訟泛濫的重要原因是對原被告資格審查不嚴。由于我國民訴實行當事人自愿原則,且啟動民訴程序只進行形式審查,即使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對方侵權,也可以開始審判程序,這樣一來不僅極大地浪費了寶貴的審判資源,而且給無辜的被告當事人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其次,對惡意訴訟者缺乏有效的制裁機制。法院如果在訴訟程序中發現了惡意訴訟的情形,而且沒有支持惡意訴訟者的惡意請求判其敗訴,根據“誰敗訴誰承擔訴訟費用”的原則,惡意請求者最多也只是承擔訴訟費用,而受害者因此受到的損失基本上無法得到補償。而理論上來說訴訟費用實質上是惡意訴訟行為人自愿付出的訴訟成本,所以這也就更談不上是對其不法行為的處罰了。
再次,依照《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即便法院根據有關情況查明當事人有“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了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情形,對其也只能作出“處五日以下拘留,1000元以下罰款”的處罰決定,而且對受害人也是不需進行賠償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由于法律缺失存在漏洞,當事人進行惡意訴訟的法律風險往往要比其追求的不當利益要小的多。法律制度存在的這些“法律漏洞”毋庸置疑必然會給惡意訴訟當事人追求不當利益提供有效途徑,這在一定程度上就縱容了惡意訴訟的發生。
縱觀相關國家法律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大陸法系國家對惡意訴訟的規制主要是以程序法為主,實體法為輔;相反而英美法系的國家對此問題的先關規定卻不分主次,兩者并重。
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體系比較嚴密,各個部門法之間按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而顯得層次分明。因此,對于產生于程序法領域中的惡意訴訟問題是否可以納入民事實體法侵權法領域來調整一直抱有謹慎的態度。而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律則對此的顧慮比較小,其侵權法的立法目的更加著眼于社會生活的需要和民事權益的實際保護,一旦公民的私權利被非法侵害就可以引起關注。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英美侵權法在侵權行為類型上堅持具體主義。正是由于英美法系侵權行為之間并無內在聯系,不受等級森嚴的法律體系的約束,由此形成的英美侵權法呈現出開放性的特點,從而使得惡意訴訟在出現時就被視為一種侵權行為類型。
從保護當事人合法權利不受侵害、維護法律至高無上權威的角度出發,我們應當借鑒英美法系國家有關惡意訴訟問題的相關規定,把實體法與程序法有效結合起來,為保護當事人或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提供切實有效的措施。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方式:第一,在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誠信原則,并在實踐中發揮誠實信用原則對規制惡意訴訟行為中的決定性作用;其二就是明確惡意訴訟行為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制度,給予受害人由于惡意訴訟行為而提起侵權之訴的權利。
雖然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增加了關于針對虛假訴訟制度的規定,明確了虛假訴訟需承擔相應的責任,但仍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沒有對虛假訴訟形成多層次的治理體系。我國法律規定對虛假訴訟的法律處罰,主要是罰款、拘留甚至刑罰,但且都是事后的處理行為。虛假訴訟作為一種違法行為,民事訴訟法不應僅通過事后的法律責任進行規制,還應當增加訴訟進程中的規制措施,以從源頭遏止虛假訴訟行為的發生。所以,有必要對虛假訴訟的法律制度進行完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明確當事人的真實義務。新修的民訴法新增了誠實信用原則,為了落實誠信原則我們可以對當事人的真實義務設定一定的限度。立法上可以規定,當事人違反真實陳述義務的,此陳述將不被法院采信且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實踐中,法官判斷是否“真實”的范圍應限于當事人所知范圍內,只要其主觀上沒有故意做虛假陳述,不得以做出處罰。且該真實義務也不要求為完全陳述,允許當事人一定限度內隱瞞不利于自己的事實。
(二)完善民事案件調解制度。法院調解是根據當事人達成的一致調解意見出具調解書,正是因為調解的當事人自治、缺乏對抗性特性,很多虛假訴訟者更愿意通過調解的手段達到其目的。所以,為防范調解中可能出現的虛假訴訟,我們要強化法官的注意義務,對訴訟中明顯不合理的請求、提交的證據明顯偽造等情節,法官應當考慮雙方當事人是否是通過訴訟達到非法目的,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三)完善證據調查制度。民事證據制度存在的缺陷是虛假訴訟當事人達到非法目的的重要途徑。我們應當強化對基礎法律關系的認定與審查,對不能提供基礎法律關系的憑證要審慎認定。審慎的認定自認事實。在可能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實上,即使雙方認可,法院也不能輕易確認,應交代當事人對該自認事實仍負有舉證義務。
從全國各地處理虛假訴訟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可以看出,司法系統也尚未就如何處理虛假訴訟達成一致的意見,最高院也只是在法學論著中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并未將其上升到司法解釋和專門法律法規的層面。顯然,這些措施已經不能足已遏止虛假訴訟的蔓延。我們對各種類型的虛假訴訟案件,應當在吸收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完善基本的訴訟制度、實體規則、審查職責,這樣才能對受害者進行全面救濟,對意圖實施虛假訴訟的行為人進行有力威懾,從根本上維護司法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1]李康民.虛假訴訟應收刑法調整的正當性確證及規則建構[J].經濟刑法,2010.
[2]祁光明,張春彥.論懲罰性賠償制度[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7.
[3]李華,史希宏.虛假訴訟案件之司法評價及其防控建議[J].民事行政檢察監督難點與對策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