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賽 程心怡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453007
知識產權法上沖突的產生是各國民事法律制度不同以及域外效力相互作用的結果。為了提升本國的經濟優勢以及提高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各國在對有關知識產權權利主體上,極大程度賦予了外國國民平等于本國國民的民事地位[1],客觀上為其法律沖突的產生提供條件,促進涉外知識產權法律適用的發展。
在工業革命前期,大多數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還僅停留在對內國國民權利的保護,極少承認外國國民在本國知識產權法律中的地位,甚至有些國家早期并不承認該權利可以為外人所享有[2]。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貿易往來日益頻繁,知識產權在市場中的占有率逐年上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涉外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監管由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由于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的差異,導致在其制定有關知識產權制度的過程中,就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保護期限、權利的取得方式等存在明顯的不同。為了需求統一高效的涉外知識貿易保護模式,避免不必要的法律沖突,各個國家陸續簽訂并加入了一系列國際知識產權公約,如上文提到的TRIPS協議等,這些公約和組織所制定的規則協議,為知識產權的涉外發展提供了保障,在全世界范圍內構建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機制[3]。
當各個國家承認外國知識產權法律在本國具有一定的效力時,這不可避免的會導致知識產權法律領域內的法律沖突。有關知識產權法律的域外效力并沒有統一的說法,套用法律的域外效力,我們大致可以得出,知識產權法律的域外效力是指一國制定的知識產權法律不僅適用于本國領域內的一切人,并且適用于在國外的本國人。[4]其實質是本國法對境外的本國人有效。但這種效力是虛擬的,根據主權原則和平等互利原則,只有當別的國家承認其內容時,其域外效力才可生效。隨著各國經濟貿易的頻繁往來,這種域外效力所帶來的知識產權的利益越發明顯,國家允許外國人在本國內注冊商標等等,由此所產生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改革開放后,我國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知識產權立法體系,如《著作權法》、《專利法》、《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一系列法律,同時,我國對外還積極參與和簽訂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公約,并成為公約組織中的重要成員[5]。為與國際接軌,我國加入WTO后,對知識產權法律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改,特別是對《專利法》的修改,盡可能符合WTO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相關要求,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2008年我國有關部門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等等,從而進一步加強我國知識產權的制度建設,提高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調整人們在創造、運用知識和信息過程中產生的利益關系,激勵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及時修訂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專門法律,進一步推廣知識產權法院的建設,研究適當集中專利等技術性較強案件的審理管轄權問題,探索建立知識產權上訴法院。同時,在適用我國知識產權法律處理涉外糾紛時,要注意我國締結或參加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的適用問題。
我國立法的根本立足點是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這一國情。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其競爭優勢和國際市場占有率,阻止發展中國家對其知識產權的侵犯,在涉外知識產權的適用上要求較為嚴格,因而我們的立法要有清醒的認識與選擇。在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層面,作為對外交往“門戶”法律的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更要盡好本職義務,涉外知識產權法律適用法要為本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1]韓德培.國際私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屈廣清.國際私法導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齊愛民.知識產權法總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王紅慶.中國涉外知識產權法律適用立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3.
[5]楊德明.創設我國涉外知識產權法律適用制度芻議[J].經濟與法,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