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萌閔文
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自由與秩序是法的價值體系中的兩個基本價值目標,二者的科學定位及矛盾的有效梳理,可指引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方向。在困擾中外學界的種種問題中,自由與秩序的關系問題無疑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在我國目前將依法治國提到如此高的地位,自由與秩序又如何平衡是關系到當代法治的價值取向。特別是在刑九草案發布,其中關系到增減罪名、擴大主體范圍等方面,都是自由與秩序的相互較量。
任何法,從秩序的意義上講,都要追求并保持一定的社會有序的狀態。拉德布魯赫說過:“所有秩序,無論是我們在生命伊始的混沌狀態中所發現的,或是我們所要致力于促成的,都可從法律引申出它們的名稱”①。法的其他價值都需要以秩序價值為基礎,并建立在法的秩序價值的一定實現上。
“自由”一詞古今都有,主要是指不受束縛地思考、行動以及獲得解放。隨著自由思想的不斷發展解放以及不同學者對其理論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對自由的定義也是各有見解。不同的時代,法的自由會有不同的含義或者狀況。因此可以對法定義為:法的自由是指一定社會中人們受到法保障或得到法認可的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活動的人的權利。同時,自由需要法的保障。法律能夠保障社會主體的自由可以順暢地行使。另外,法律也可以防止自由的濫用,從而保障社會主體的自由不受其他社會主體自由的侵害。
把自由與秩序看成是相互沖突的法律價值是時下較為流行的一種見解。在《刑法修正案(九)》中有一些亮點都體現了法所追求的自由與秩序這兩大價值。比如刑法第237條規定,刑九中將這條中的“婦女”改為“他人”,這是擴大了強制猥褻對象的范圍,保護了現代社會男人的性自由。在現代刑法只針對虐待家庭成員追究刑責的情況下,修正案草案增加規定,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負有監護、看護職責的人虐待被監護、看護的人,情節惡劣的,追究刑事責任。這實際上也是擴大了虐待對象的范圍,保護了這些弱勢群體的人身自由。減少了9種罪名的死刑,這不僅是對人權自由的保障,也是法治文明發展的需要。在增加的第一百二十五條中明知他人有恐怖活動犯罪、極端主義犯罪行為,在司法機關向其詢問收集證據時,拒絕提供,達到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中,體現了法對自由濫用的限制。同樣,在保障公民自由的同時,法律也在追求秩序,加大對秩序的維護。如增加了第一百二十二條,以制作、散發、發布信息資料、傳授等方式或者通過信息網絡等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或者煽動實施暴力恐怖活動的,也要處罰,情節嚴重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第二百四十一條第六款,不阻礙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返回原居住地的,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等等都有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在這些增刪的條文中,法是更重視自由價值還是秩序價值呢?重視自由就要相對的放松秩序,重視秩序就會過分的壓制自由,由此產生的自由與秩序的沖突也是時刻存在的。
從刑法的角度來看,秩序是立法者比較傾向的。那并不是說當自由與秩序產生沖突時就必然以秩序為重。自由與秩序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并不是完全對立的,追求秩序就完全放棄自由,需要自由就不在乎秩序。在筆者看來,自由與秩序產生的沖突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可以調和的,只有某些特殊的情況才會在自由與秩序之間取舍。法律的自由價值與秩序價值兩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一個社會若沒有了自由,便是一個死寂的社會;但若沒了秩序,濫用的自由就會損害更多人的利益。
在立法上,是把自由放在第一位還是把秩序放在第一位,直接關系到立法結果是更多的保障人們的自由還是更多的維護秩序。如果把秩序放在第一位,社會秩序就會更加穩定,但人們的自由就會受到一點限制。如有學者認為民商更傾向于自由,而刑法更注重秩序。其實并不然。從《刑法修正案(九)》就可以看出不論增減罪名,還是擴大了主體范圍很大程度上也是對自由的保護。當人們對法律的理解、遵守、監督和評價上,人們對自由與秩序的不同選擇會導致人們對法律的不同理解或者評價,致使人們對法律遵守和對法律監督的狀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注 釋]
①[德]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M].米健,朱林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1.
[1]安乙文.法的自由價值與秩序價值的沖突及其消解[D].山東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