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雅
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45
青少年校園暴力一直是受到社會民眾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而近年來,“平和女子暴打初中生事件”、“永新女生遭多名初中生圍毆事件”和“慶元虐童案”等事件的頻發發生,顯示青少年校園暴力事件的施暴者越來越低齡化,手段越來越兇狠殘暴,被霸凌的對象的多為未成年人。青少年作為國家、民族、家庭的希望,重視和加強青少年的教育與培養,預防和遏制青少年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不僅關系青少年的健康發展,也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社會法治建設的有序進行。因此,必須正確分析青少年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的原因,查尋解決問題的途徑,還校園以安靜、安心、安全的環境。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及完成社會化過程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家庭教育能夠引導青少年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父母的日常行為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青少年的行為,為青少年做好人生的正確榜樣。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父母為了生計忙于工作或出外打工,抑或父母自身的接受教育程度較低,對青少年疏于管教。另外,家庭暴力也會對青少年的身心產生傷害和負面影響,造成青少年性格孤僻、熱衷暴力。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青少年缺乏正確的行為引導,極易被暴力行為牽引,產生不良后果。
學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塑造品格的重要場所,學校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影響決定著他們未來的人生走向。但是,在追求升學率、唯成績論的思想影響下,一些學校只注重對學生的文化學習,忽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得一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極易產生厭學、自暴自棄的錯誤認識,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在不良文化、風氣的誘惑下,在學校里尋釁滋事,對其他同學威脅恐嚇勒索財物,施加暴力行為。同時,學校對課后的學生行為監管不力,對一些青少年的不良行為沒有及時引導糾正,以致青少年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另外,學校只注重對學生的校內培養,對學生的校外生活缺乏及時的指導,不能正確的掌握學生的全方面成長信息。
在中國,只有年滿14歲以上未成年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投毒等罪行才負刑事責任,14歲以下則不負刑事責任。在現實的情況下,一些青少年實施的暴力行為因為法律規定的年齡原因,被司法機關責令父母、學校嚴加管教;但事實上并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導致懲戒的成本太低,容易使一些青少年產生誤解和僥幸心理,屢教不改,最終釀成大禍。法律法規對青少年的暴力行為的矯治手段的規定缺失,少年司法制度構建不完善。盡管學校和家庭都可以對青少年的暴力行為進行干預,但嚴重暴力行為還欠缺專門的青少年矯治機構。
家庭是預防青少年校園暴力的第一道防線。青少年在實施暴力行為前都會有一定的預兆。父母與青少年的相處時間最長,父母應該及時細心的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旦發現孩子有暴力傾向時,應該及時的與孩子溝通交流,把問題解決好,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同時,父母應注重青少年德智體勞的全面發展,不要把目光僅僅盯在學習成績上,以免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導致暴力思想和行為的發生。
學校應努力做到對青少年行為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加強對青少年的綜合素質教育。對有暴力傾向的學生應及時疏導,糾正錯誤,把暴力思想和行為扼殺在萌芽里。對犯有錯誤的學生,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通過心理輔導、改進教育方法等多種手段,使青少年保持良好健康發展。同時,學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規校規校紀,對一些暴力行為要敢管、嚴管、管好,杜絕畏難思想。學校應通過加強與家長、社區、政府的聯系,做好校外指導工作。通過做好校外指導工作,幫助家長、社區、政府科學、合理的處理發生的青少年錯誤行為,糾正錯誤思想,有效防范青少年校園暴力行為的發生。
當前,法律法規對青少年的保護力度很大,但是對于青少年實施暴力行為的懲治手段規定欠缺,必須努力完善法律的相關規定,防止青少年施暴者再次實施暴力行為和青少年受害者受到二次傷害。要完善青少年的矯正機制,使實施嚴重暴力行為的青少年得到應有的懲處。通過完善少年司法制度,加強公安司法機關與家庭、學校、社區、青少年保護組織的協調配合,采取預防、監護、管教、救助等措施,預防和遏制青少年校園暴力行為的發生。
[注 釋]
①馬文娟,羅露.淺析青少年暴力犯罪原因[J].金田,2012(10).
[1]胡依濤.青少年暴力及其對策[J].濟寧學院學報,2010(2).
[2]趙銀祥,史峰.青少年暴力沖突的預防與調控[J].人民論壇,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