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超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形成權,是指權利人依自己的行為,使自己與他人間的法律關系發生變動的權利。從此規定彰顯的原則來看,享有合同解除權的一方當事人在將解除合同的意思通知到達相對方后,即產生合同解除的效力。若相對方有異議,應起訴或申請仲裁,以確認解除行為無效。但該確認之訴的提出并不影響合同解除權依法產生法律效果的效力。而變動權指權利人依自己的行為,使法律關系發生變動的權利。
我國《合同法》總則規定的合同解除的方式有三種:一是附解除條件的合同,條件成就時合同自動解除;二是當事人協商一致解除合同;三是一方當事人行使解除權解除合同。第三種方式下當事人的解除權的來源或者說解除權的條件又分為約定的解除和法定的解除。
按照《合同法》相關規定,享有合同解除權的一方當事人,應當通知對方當事人,通知到達對方當事人,合同即發生解除效力。根據該條規定,解除權人“應當”通知對方,根據文意解釋,這是法律賦予解除權人的強制義務。實踐中,解除合同的通知的形式,一般以書面形式居多,但口頭形式、電子郵件、電話通知等其他形式也可作為通知的形式,亦有解除權人通過訴訟,于訴訟請求中要求解除合同,受理法院通過送達起訴狀副本的方式,將一方解除合同的意思送達至對方。
根據《合同法》規定,合同解除權人一旦將解除合同的意思送達合同相對方,則合同自此解除。根據《合同法》規定,合同解除后,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一)解除權的行使是否應當以當事人享有解除權為前提。對于解除權的行使是否以當事人享有解除權為前提,目前有兩種主要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權利之行使,應當以享有該權力為前提,無權利基礎則無行使的客體。若當事人一方并不享有合同解除權而惡意解除合同,則意味著違背了權利行使的基本規則。從文意解釋的角度,《合同法》第九十六條規定的發出解除合同通知的一方當事人是基于合同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或第九十四條的情形而享有解除權才能發出單方解除合同的通知,若當事人不具有《合同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或第九十四條規定的情形,則不享有相應的合同解除權,更無權發出單方解除合同的通知,合同即不發生解除的法律效力。而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即使發出解除合同通知的當事人不享有解除權而發出了解除合同的通知,相對方當事人未在異議期內通過訴訟或者仲裁的方式行使異議權,提出異議,則異議期屆滿,相對方即使通過訴訟或者仲裁請求確認解除合同的行為無效,也不予支持。
(二)解除合同的通知到達相對方至確認解除行為無效的裁判生效前,合同的效力狀態是怎樣的?是繼續存在還是已經解除?若解除合同的行為被仲裁機構或人民法院確認無效,則合同是從未解除還是確認解除行為無效的裁判生效之日起重新恢復成立呢?一種觀點支持合同從未解除,理由是:解除合同的行為被確認無效,則自始無效。另一種觀點認為,解除合同的行為被確認無效后,合同效力應當自確認合同解除無效的裁決生效之日重新恢復,合同雙方自此重新履行合同相關的權力義務。
上述兩種觀點,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更加有實際操作性。若第一種觀點成立,解除合同行為被確認為無效,則自解除通知到達之日至確認解除行為無效的裁決生效之日期間,合同自始未解除,此時若一方發出解除合同的通知到達相對方,相對方即使存在異議,合同雙方也應當根據合同約定履行相應義務,否則,一旦一方或雙方均認為合同已解除,不愿履行約定義務,會構成遲延履行,屬于一方或雙方的違約行為。在惡意行使解除權的情形下,法院或仲裁委員會尚未實質審查解除權人是否享有解除權,而相對人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強行解除合同,且若不繼續履行,有可能承擔違約的風險,這與民法的公平原則,平等原則,誠實信用原則都相沖突。
合同解除權能給予合同雙方一個在自身不利的情況下,擺脫合同束縛的機會,也能通過異議權的設置,保護被濫用解除權損害的相對人,凸顯制度設計的公平與公正。
[1]申衛星.形成權基本理論研究[D].人民大學,2006.
[2]梁慧星.民法總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81.
[3]〈合同法〉第93條第二款、第94條.
[4]史尚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3:32-33.
[5]梁慧星.統一合同法:成功與不足[J].中國法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