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文楊萌
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在學習一門法律之前,首先應當明確這一部門法自身存在著價值,而在證明經濟法價值存在之前,我們必須要首先證明經濟法是存在的且經濟法是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而存在的。
經濟法作為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其存在與否及其產生和發展的原因一直受到學界的爭議。關于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原因,人們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可分為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由于主觀原因會隨著背景等不同而有較大變動,這里主要分析客觀原因。
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經濟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現為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市場失靈也稱市場失敗或市場缺陷,是指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時無效或者低效,即市場不是萬能的。
西方經濟學認為,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經濟能夠在自發運行的過程中,僅僅依靠自身力量的調節,使社會上現有的各種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達到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狀態。但是,市場經濟并不是萬能的。自由放任基礎之上的市場競爭機制,并非在任何領域、任何狀態下都能夠充分展開;而在另外一些領域或場合,市場機制即使能夠充分發揮,也無法達到符合整個社會要求的正確的資源配置結果,這些問題就是市場經濟自身所無法克服的固有的缺陷或不足。
市場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自己在一個相對良好的狀態下活動,但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單純依靠市場無法控制的局面。市場主體需要不斷完善、市場主體之間無法解決負外部性問題等就需要國家和政府通過外部強制來實現。
由于政府的經濟人屬性、有限理性、官僚主義屬性以及其壟斷性,政府認識問題的理性是有限的,制定法律的準確性也是有限的,就會導致政府在干預市場經濟中,存在諸多問題,許多方面失靈。
政府權力有集權的特點,容易造成對私權的傷害;同時,國家過渡增長,官僚機構越來越龐大會對政府決策造成一定的影響。此外,政府決策的非理性,難以保證政策的科學性、有效性。政治決策作為非市場決策,有著不同于市場決策的特點。政治決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存在著種種的困難和障礙,使得國家難以制定并實施好的或合理的決策,政治博弈的過程。
市場失靈了,政府干預;政府失靈了就應當尋求制度救濟,應該選擇能夠最大限度的彌補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制度——法律制度。
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法律原因主要是傳統部門法的局限,這里以民法與行政法的局限為例。
民商法的局限主要表現在對壟斷問題無能為力,難以實現實質公平。作為古典法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傳統的民法維護了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但是卻無力解決過度競爭所帶來的負面后果——壟斷!
行政法的局限主要是主體的局限和行政手段的局限,相較于經濟法而言,行政法的表現形式主要為行政組織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等。可見,行政法的核心是程序法而不是實體法。
綜上所述,當市場失靈時,需要國家和政府的外部救濟;當政府由于種種原因發生政府失靈時,就會需要法律制度救濟;而傳統的法律部門又不具備經濟法所特有的特征,所以經濟法的存在時必然的!
首先,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價值必須是明確界定的。如果經濟法的價值很模糊甚至不能與法理上的法的價值相吻合,那么經濟法必然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而存在。所以說經濟法價值的確立實際上反過來證明了經濟法的獨立地位,也就是說這是經濟法要證明其存在獨立性的要求。
其次,這是建構經濟法法律體系的內在要求①。任何一個整體如果想要發揮其最大功效,不僅要求整體自身性能優良,而且還需要其內部結構之間的相互協調。在此我們不妨將經濟法看作是一個大的整體,那么經濟法中的各部門法便是這個整體中的部分,而在經濟法學的各種法律范疇中,擔負著促進各經濟部門法協調統一功能的應當是經濟法的價值目標體系,即只有將經濟法價值目標明確界定,才能使經濟法體系中的各部門法可以在價值目標統一的基礎上相互配合和作用。
[注 釋]
①魯籬,蘇明.經濟法價值新論[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03.
[1]魯籬,蘇明.經濟法價值新論[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