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華
煙臺大學法學院,山東 煙臺264000
老人相伴十余年的寵物,在遛彎時被車輛撞死。老人很早就喪偶,又無兒女陪伴,老人因寵物狗的死亡而生病住院,可見老人對狗的感情之深。老人請求肇事者損害賠償,其中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實踐中,法院的判決是支持其對財物的損害賠償請求,對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不予以支持。不過也有法院是支持的,2006年,陳先生把他飼養了12年的寵物拉薩犬“沙莉”帶到一家寵物服務公司沐浴美容,在將犬留下后陳先生因事離開。當陳先生完事返回時,發現“沙莉”消失了,當下尋找未果。陳先生因此將該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該公司承擔精神損害賠償。①在這里法院是支持了陳先生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在法國、德國也有類似判例。那么寵物具有什么法律地位,寵物死亡,其主人能否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呢?精神損害賠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適用的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和《侵權法》第22條,不難看出,要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需滿足以下條件:
(一)侵害的是他人的人身權益。他人的人身權益單純從字面理解,是指人身權利和人身利益。人身權指人格權和身份權,是基于人格利益而由民事主體專有的權利。人身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人身利益是具有專屬性、法定性、不可分離性、非物質性的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利益,具體到概念,學界也并未給它下一個完全標準的定義。根據解釋的規定,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紀念物品,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的,也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二)必須是嚴重損害的。《侵權法》22條是對精神損害賠償的一種限制,必須是人身權益受到嚴重損害程度,才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三)侵權行為與結果具有因果關系。這是侵權責任承擔的必要條件,而不僅僅是在這里的獨特要求,故不贅言之。當然,行為人應當是故意或者過失的,對于提起的主體也是有要求的,不屬于本文的重點,故不在此討論。
寵物的法律地位,無疑是物。然寵物具有普通物所不具有的特質,可以給主人帶來陪伴和歡樂,有時候更是人類伴侶、情感依托、精神食糧。那么個人飼養寵物被人侵權,究竟能否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呢?
(一)《解釋》的適用。有些人援引《解釋》的規定,認為寵物不具備特定紀念物品的屬性,故不能夠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他們的癥結點在于寵物不是紀念物,但當寵物作為禮物被贈與或者象征某個人的時候,筆者認為它是具有紀念的屬性的。另外,我們不妨從該解釋的源頭來理解,當初作出該解釋的緣由是一些婚禮照片底片被毀損又無法還原,給當事人造成極大心理創傷,所以才有了該解釋,其目的是為了限制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同時又將社會中出現的此類導致精神損害的案件涵蓋進去。那對于寵物的死亡給主人造成精神極度崩潰時,應做擴大解釋,也應當適用精神損害賠償。對于死的無情感的紀念物來說,寵物應更具有精神價值,而寵物致死對主人的精神打擊絕對不亞于婚禮照片,所以,應該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二)《侵權法》的適用。《侵權法》的頒布時間比上述《解釋》要晚的多,根據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我們首先要考慮使用的是《侵權法》的相關規定。《侵權法》第22條就已經說明,侵犯他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損害的,當事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里的關鍵在于能不能把寵物解釋到人身權益里面。寵物是否屬于人類的人格利益里的范疇呢?法律之所以規定人格利益,目的是為了對那些還沒有上升到具體權利層面,但法律又必須予以保護的抽象利益,在法律尚未以權利的形式進行保護之前而適用的一種保護方法。②很多時候,寵物是被人類傾注許多感情的,甚至能夠成為精神依賴、情感寄托,這時候寵物的存在是與人格利益緊密相連的,換言之,寵物就是人類的人格利益,因它體現了人的深厚情感與意志,二者之間是一種情感聯系,寵物對于人類來說是有精神價值的。而當其滅失之時,它的主人的人格利益遭到損害的,該主人依據人格利益受嚴重損害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寵物致死能否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在理論與實踐上是爭議挺大的。筆者認為,寵物致死所致精神損害,結果嚴重的,是可以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只是應當限制其適用條件,如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行為人必須是因為寵物致死而導致嚴重損害,這種損害體現為精神上甚至是身體上;動物的飼養目的必須能夠體現精神上的依托而不是僅為娛樂消遣或炫耀等等,以防止精神損害賠償的濫用。
[ 注 釋 ]
①倪桂芳.寵物之人格物化及其所涉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研究[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4(01).
②董春凱.論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受侵害的精神損害賠償[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1(03).
[1]倪桂芳.寵物之人格物化及其所涉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研究[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