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椅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廣東 廣州510545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對黨的十八大關于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方略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法治”被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注重法治文化的培育程度。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法治文化是我國法治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高校應高度認識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準確把握高校法治文化的內涵,著力培養高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三個群體的法治意識,提高高校法治化的水平,促使師生以“文化”的自覺性踐行法治精神。本文試從“三種形態”、“三個群體”和“三項建設”等方面,論述高校法治文化的培育。
法治指的是法律的統治。法治主要是講兩種層面的意思:一是形式法治觀,二是實質法治觀。形式法治觀是從法律的形式出發,指法治的實現需要依托一定的立法、司法、執法等體系形式。而實質法治觀是從法律精神的本質出發,主要強調“法律至上”、“保障權利”、“制約權力”等價值與原則。①法治的實現依托構建國家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體系,法律制度體系是實現法治的基礎條件。然而,反過來講,法治又不單是構建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過:“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種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因此,只有人們從內心上認識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尊重權利,形成法律至上的觀念——實質法治觀,人們才能把法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提出,法治文化是由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成果(法治精神、價值、理念、思想、意識等)、制度文明成果(法律、法規制度,法律運作機制等)以及自覺遵守法律規范等行為方式,共同組成建立的一種文化現象與法治狀態。②由此可見,法治文化內涵包括精神、制度、行為方式三個層面。
高校法治文化的是以法治建設為基礎和前提展開的校園文化建設,是法治文化在校園特定區域的展現與表達。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相對范圍較小,是學校管理者、教師以及學生之間在學校特定區域內形成的法治規范、法治意識以及法治行為等。③
高校法治文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高校在精神層面的法治價值追求:主要是指學校領導管理人員與師生在學校各項活動中秉承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等。二是制度層面的高校法治制度規范:主要是指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校風校紀、規范要求等均能夠體現法治理念與精神。三是實踐層面的高校法治主體行為方式:主要是指在法治理念和精神指引下,高校法治行為主體依法治校、依法執教、遵紀守法等狀態。④
高校法治文化具有校園文化和社會法治文化的“雙重性”。⑤這就要求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設目標以校園與社會的和諧統一為標準。這樣,高校在法治文化建設中需要對法治文化的內涵進行高度把握和理解,著力增強和提高學校管理者、老師和學生自身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切實提高管理者依法治校的水平和師生的法治觀念,形成遵法、守法、依法、用法的規范行為。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了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到大眾教育階段。這不僅是量的飛躍,更是質的飛躍。高校應如何依法治校,對學校進行科學管理,全面提升質量,實現內涵式發展,是值得高校管理者深思的課題。
法治文化建設是高校實現法治化治理的保障和基礎,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首先,學校規章制度及法規為學校的法制化建設提供指導性規范,學校的法治化管理離不開學校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教育法規等規范,因此教育法規及學校章程是實現學校管理法治化的基礎。其次,學校在法制化建設中需要有法制化思維的引領與指導,因此高校管理者的法治化思維對實現學校法治化管理具有根本性保障作用。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須培育和弘揚高校法治精神,樹立法律至上權威,遵法守法,創新法治思維,巧妙運用法治方式展開學校法制化管理、服務以及教育教學活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法治素質的提高,是造就學生法治素質的前提和基礎。但是,高校教師學術不端、學術腐敗、權學交易、貪贓枉法等“知法犯法”的情況,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師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和其他社會群體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提高教師的法律素質、法治觀念,進一步明確教師的權利、義務與職責,促使廣大教職員工依法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等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們必須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做依法治國、依法治教的表率,這樣才能肩負起培養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
大學生作為祖國青年群體的佼佼者,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人民的重托、歷史的責任。大學生自身的法律素質意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開展依法治國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對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揮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法治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善于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也是建設和維護和諧社會的基礎。大學生的心智日漸成熟,世界觀與價值觀逐漸成型。而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有助于大學生以正當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有助于預防學生由于缺乏法治觀念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只有做到知法、懂法、尊法、守法,才能促進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才能促進和諧校園文化的形成。
法治文化建設是系統性、長期性以及復雜性并存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法治文化的培育應該從傳統化、單一化逐漸向有形化、多元化的方式轉變。
首先,確立法治信仰。四中全會《決定》中把法律擺在了一個突出重要的位置,要求全體人民都崇尚、遵守和捍衛法律,維護法治尊嚴。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也曾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⑥為了避免法律法規成為“擺設”,應培育高校師生對法律的崇尚和敬仰,讓他們真正樹立法治信仰,從而發自內心地尊法、守法。
其次,增強法治意識。一個人的法律意識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活動。權利與義務從來都是相對的,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就必須要承擔一定的任務,學校全體師生員工都應該意識到自身作為公民所享有的法律權利和承擔的法律義務。牢固樹立有權力就有責任、有權利就有義務觀念,增強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法治意識,真正做到“有責任有擔當”。
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的關鍵就是制度文化。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程度逐漸深入,各高校也在不斷加快改革步伐,在高校改革中制度創新與建設工作更為重要和緊迫。這樣,高校應當從當前國家相關高等教育法規出發,不斷制定和出臺高校法規規章制度,依法展開學校管理和制度法治建設工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表明各高校應該按照法律規范制定學校管理章程并依法實施管理。⑦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僅有完善的章程、校紀校規等是不夠的,關鍵在于對其的執行。為提升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力度,高校應設計一套提升規章制度執行力的考核方案,并明確各個部門和各個責任人的職責,進行公開監督,使各項規章制度得到有力的執行。
首先,借助法律專業課宣傳和促進法治教育,利用高校設立必須或選修的法律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等,在教師傳授法律知識的過程中更深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法治觀念教育,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提高法治行為能力。其次,探索法治教育手段的多樣化和方法的靈活化。法治教育除了課堂理論講授以外,還可以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開展如模擬法庭、法律演講比賽、法治知識競賽、法治漫畫比賽、法治微電影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主動了解法律法規,接受和認同法治教育。再次,創新法治文化宣傳的形式和載體,充分發揮微信、微博、網絡、廣播、電視、校報等陣地的作用,緊密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和社會熱點,大力宣傳校園法治文化。
綜上所述,高校應當把法治文化滲透并融入到學校管理中去,努力使把法治制度打造成一種柔性文化。⑧在校園內化成為一種校園風貌,引導師生自覺遵守并從中受益,真正做到將法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注 釋]
①劉作翔.法治文化的幾個理論問題[J].法學論壇,2012(1).
②李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若干問題[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③趙任憑.論高等學校法治文化的培育[J].教育與職業,2009(12).
④李笑囡,曲玉萍.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研究[J].延邊黨校學報,2014(6).
⑤楊雙.論高校法治文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2008(3).
⑥[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⑦符瓊霖.對教育部首批核準的六所大學章程分析與建議[J].高校教育管理,2015(1).
⑧周雄文,姚曙明.論我國高校的管理特色及其法治化建構[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1]劉作翔.法治文化的幾個理論問題[J].法學論壇,2012(1).
[2]李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若干問題[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3]趙任憑.論高等學校法治文化的培育[J].教育與職業,2009(12).
[4]李笑囡,曲玉萍.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研究[J].延邊黨校學報,2014(6).
[5]楊雙.論高校法治文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2008(3).
[6][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7]符瓊霖.對教育部首批核準的六所大學章程分析與建議[J].高校教育管理,2015(1).
[8]周雄文,姚曙明.論我國高校的管理特色及其法治化建構[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