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治化建設研究課題組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2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國提出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思想和方針,并逐步確立相關的體制機制,使之逐步強化。依法治國法治理念的逐步形成,特別是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影響現在法治理念重要的內涵。反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實踐,不難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已逐漸暴露并成為其發展的阻礙。時代的發展賦予其新的內涵,而依法治國的新形勢下走法治化發展道路是其必然選擇。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作為一種方針于1981年5月正式提出,并于1991年3月在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上通過了《關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稕Q定》中明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基本內涵是“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部門協調一致,齊抓共管,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運用政治的、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種手段,整治社會治安,打擊犯罪和預防犯罪,保障社會穩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盵1]可以看出這時期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內涵雖然強調治理主體多元,但黨和政府的統一領導的領導權力色彩非常濃厚,并且以穩定現行管理體制,依靠政策性強制和政策性獎懲機制調動公眾參與性為綜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F在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時期,改革也步入深水區困難重重。緊迫的形勢帶來了更為深刻的挑戰和壓力,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面臨更高的標準和要求。破解綜治工作難題的唯一出路是,賦予綜治新的內涵并走法治化的發展道路。
第一,治理理念的現代性,使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走向科學化。傳統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理念立足政策,強調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度和政府強制性推動和利益引導。雖然有治理之名,但是卻缺乏現代政府治理的理念。應認識到我國現在是政府與社會的二元格局,綜治工作思維依然有政府有形之手的控制,但是更要重視政府的定位和職能的轉變,突出服務型政府的構建,使綜治工作效率更高,更能發揮現代政府功能。公共參與理念的融入,使得各個利益主體能夠以更開放的姿勢參與綜治,從而使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更加民主和科學,實現治理能力和手段的科學化。
第二,治理機制的協調性,使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走向制度化。傳統的治理似乎無所不包,涉及的政府職能部門繁多,工作內容和范圍有交叉和重合,造成綜治工作的效率的低效。而地方綜治效果參差不齊,綜治執法因配套制度設施的缺乏而導致協調不暢,嚴重阻礙綜治工作的順利展開。強調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關聯協調內涵,建立一整套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穩定、有效的工作機制是必要的。通過這樣的機制來調整綜治工作的分離、割裂的局面,有助于提升綜治工作的效率,調動制度資源與發揮制度的整體作用,實現其制度化發展,使之更加符合現代法治精神。
第三,治理規范的體系性,使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走向規范化。過去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主要依靠政策綱領性文件,以《決定》為依托,輔之以地方立法的配合,綜治工作在全國范圍內成效顯著,地方立法實踐經驗頗豐。但是由于其涉及面廣,復雜程度高,往往地方上也會制定相應法律規范。然而,這就造成了地方立法的參差不齊,且中央也缺乏一步統一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綜治法律體系的建設是必然之舉,是綜治工作走向法治化軌道的前提和基礎。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在維護社會穩定和推動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成就巨大效果明顯。但是,其自身的缺陷和外部的矛盾日益凸顯,已成為其發展的阻礙。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立法方面的欠缺越來越明顯,法律體系不完善、立法內容滯后、相關制度體系不健全、銜接不夠,可操作性差等等問題日益凸顯?!稕Q定》固然引領綜治工作的開展,但是其負面影響逐漸顯露,《決定》所作的規定主要是原則性的和政策方針性的指導,缺乏直接適用和具體能夠實施的法條規定。綜合治理的主體具體包含哪些沒有具體規定,對主體享有的權力也無明確授權,對其違法違紀行為沒有規定明確的法律責任,法律設定模式模糊,尚未構建一個清晰完整的綜治執法實施體系。此外,社會力量參與綜合治理工作缺乏一個有效的平臺輸入渠道。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綜治工作在全國缺乏一個效力等級高的專門法律,使得綜治工作的開展缺少一個強有力的法律支撐,權威性不夠。而龐雜的綜治系統涉及多個部門多種領域,地方立法交叉混雜,造成地方綜治立法的混亂,協調性不夠,效率低效資源浪費,影響了法律的實施。
社會治安問題層出不窮,并且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面臨日益復雜的治安矛盾,綜治執法工作卻跟不上步伐。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方式陳舊、手段單一,還是延續過去傳統的治理手段,重打擊而輕預防??傮w而言,治理手段仍然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治理方式不能與時俱進;治理執法人員專業性不強、群范群治觀念淡薄。中央綜治委和中央編委在2003年10月20日出臺了《關于加強鄉鎮、街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基層組織建設的的若干意見》,要求配強專職副書記、專干,有的綜治機構雖然得到了落實,但是很少有專職的綜治專干,幾乎都是兼職的,多數只有一、兩名專(兼)職干部,有時甚至連日常執勤都難以維持;治理人員、部門配合度不高,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涉及很多治理主體包括政法機關、公安機關、保安公司及其他專業隊伍、還包括企事業單位保安組織、群范群治組織等。但是往往在具體治理工作中,各部門或治理人員之間出現互相推矮、相互“踢球”等情況,部門和人員之間信息共享渠道少,缺乏有效合作平臺和保障機制;最后是,治理經費的投入不足,造成治理設備無法保障,影響綜治工作的有效進行。
目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鏈條脆弱的一環集中表現在公眾參與不足上,公眾參與還處于被動的“決策結果被告知”的被動性、感性的低級階段,參與意識淡薄。如何提高公眾參與的自覺地和能動性以及主動的理性參與,是破解參與難題的關鍵所在。我國存在數以萬計的各類社會團體和組織,如青年團、婦聯、工會以及各種學會、協會、大眾傳播媒體等。但由于無健全的參與保障機制,其參與團體表達功能較弱。而公眾參與的步驟和程序如何,參與的限度和深度以及參與的制約權限以及公眾參與到底應該如何推進等方面都無完善的法律法規予以規定,這導致公眾參與缺乏“安全感”,權利和地位得不到有效保障,很多參與都是即時性的而無法成為常態化的機制,公眾參與僅僅是走過場缺乏真正的內涵式影響。
法律的存在是法治的前提和條件,如果沒有事先制定良好的法律規范,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就無從談起,其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構建一套完善健全高效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專門性法律體系是一種必然。中央一級,應有制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基本原則性法,對綜合治理的組織管理作出系統的規定,在此基礎上,還應有針對“打擊、防范、管理、教育、建設、改造”六大板塊工作的系統單項法規。地方一級,要重視地方綜治立法,改革梳理現行有關法律規范,堅持科學民主立法提升地方立法質量,并重視區間合作與協調,確保地方綜治立法的協調性和統一性,不至于因為地方立法矛盾而造成綜治工作的延誤和低效。
重視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體制的完善,健全目標管理制,設定綜合治理目標并按時檢查;實行領導責任制,黨政領導班子、各街道、各社區領導干部實行“一崗雙責”,分管業務和綜治工作并舉,實行責任查究;建立綜治的保障機制,生影響安全穩定重大問題高度重視,實行“一票否決”并及時將情報上報,各級黨委政府均要完善情報報告制,做到重要情報必須迅速正確上報。此外,采用多種措施確保決策機制的科學和民主,在決策程序公正和廣泛多渠道的集中人民智慧上下功夫,確保決策真正有利于人民利益和社會進步。
提升公眾參與力度,培養公眾參與綜治工作的意識,確保廣大民眾的參與熱情。綜合治理工作的普法宣傳必不可少,通過法治宣傳積極弘揚綜治內涵和作用,破除公眾對綜治工作的誤解,使公眾深刻認識到綜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義,從而激勵公眾主動自覺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大力組織開展各種社會治安實踐活動,使民眾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感同身受,產生認同感和責任感,讓他們更樂于投身社會治安治理的工作中來。建立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機制,拓寬公眾參與渠道。完善法律、法規,為公眾參與經營提供制度保障。[2]總之要多舉措并用,一方面激發公眾參與熱情,另一方面保障公眾參與的有序化展開。
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組織建設,確保綜治工作的穩定基礎,切實發揮其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要加強綜合治理的組織建設,吸收專門的綜治人才,夯實執法隊伍。積極開展業務培訓和崗位練兵活動,提高執法水平和能力,打造綜治執法的中堅力量。注重加強綜治隊伍作風建設,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強化隊伍廉政建設,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違法違紀案件的發生。完善綜治隊伍執法程序,促進執法公正的同時把維護社會穩定作為一項事關全局性的工作,進一步協調人員、部門配合,增強工作合力,落實綜治各項措施,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1]http://www.21ks.net/Article/jichu/jczszy/200611/11647.
[2]王彩梅.論我國公眾參與機制的建設[J].理論界,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