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的特征及其矯治對策*中央司法警官學院2013年度院級重點研究課題《社區矯正對象分類管理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yz201301)。
王萌朱曉杰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社區矯正是一種行刑社會化的重要方式,已成為我國刑罰執行的主要手段。與男性社區服刑人員相比,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在角色、心理、行為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特點。隨著社區矯正制度的深化發展,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的數量也必然有所增長。矯正工作者應當重視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的性別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矯正和心理矯治方式,以提高刑罰執行之質量。
關鍵詞: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矯治
中圖分類號:D926.8
作者簡介:王萌(1983-),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法學碩士,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矯正教育系講師,研究方向:社區矯正;朱曉杰(1979-),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矯正教育系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隨著社區矯正制度的興起和發展,女性服刑人員成為社區矯正對象中的特殊群體。“作為女性服刑人員在社區矯正中呈現的主要特點是:犯罪服刑對婚姻家庭關系負面影響較大,婚姻家庭關系整體上差于男性。女性的心理負擔重,自卑感強。女性的就業狀況差。”①筆者認為,由于性別角色差異,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存在著與男性社區服刑人員不同的心理和行為特征。
一、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的特征分析
從女性犯罪類型看,一方面,女性的沖動型犯罪和虛榮心、嫉妒心作用下的財產型犯罪比較多。前者犯罪中過失犯居多,而后者多表現為金額不大的財產性犯罪。這導致女性犯罪后被判較輕刑者居多。另一方面,因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女性也占據一部分。②筆者認為,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具有如下心理、行為特征:
(一)認知范圍窄,方式直觀
大多女性社區服刑人員以低級需要和直接經驗為標準去理解和評價事物,而不是以社會道德和法律準則為標準,進而導致容易被小恩小惠所迷惑。同時,女性社區服刑人員更多地依據主觀經驗認知事物,缺乏理性思考和辨證思維,進而造成認知結果浮淺。此外,女性社區服刑人員認知過程的獨立性差,容易受他人引誘,共同實施犯罪。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由于受自身的知識經驗、動機需要、個性特征以及其心理狀態等因素影響,認知水平低下。在認知過程中,常會導致其易受暗示,缺乏主見,認識易反復,思想不穩定。
(二)感情豐富細膩,情緒波動大
大多女性社區服刑人員情感豐富,情緒穩定性差,波動幅度大。同時,一些女性社區服刑人員情感比較脆弱,受不得半點委屈,而且虛榮心強,難以在眾目睽睽之下接受批評。她們易激動而又難于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往往失去理智而感情用事。因此,在教育矯正過程中,矯正工作者應當重視個別教育和感化方式。同時,一些女性社區服刑人員不滿于生存狀況時,時常感到焦慮,控制力也相應減弱,情緒波動大,當憤怒或煩惱時,尤為明顯。
(三)意志缺乏自制性和自覺性
一般來說,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缺乏意志自制力,保持守操之行為需依靠外界之干預,否則容易越軌。同時,一些女性社區服刑人員意志自覺性相對較低,難以按照預定的矯正計劃和方案行事,其矯正表現時常反復,特別是遇到重大事件或生活挫折等。此外,一些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往往過度地追求狹隘的個人目的和利益,當面對物質誘惑時,不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行為。
(四)行為上好逸惡勞、貪圖享受
一些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特別是涉財犯罪、性罪錯的,沒有形成自食其力的生活意識,注重追求物質利益和生活享受,養成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不良品質。在價值取向方面,一些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崇尚利已主義,缺乏集體意識和利他思想。部分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缺少女性常有的憐憫、同情之心,缺乏應有的道德素養和品質,甚至把自己的享受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
二、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的矯治對策
(一)教育矯正
1.堅持懲罰與保護相結合原則
矯正工作者應當協調懲罰與保護之間的關系。盡管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屬于特殊的弱勢群體,應當給予更多的保護和服務。但刑事制裁性是社區矯正的根本屬性。矯正工作者應當堅持懲罰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尋找監管與服務之間的平衡點,不可只強調任何一方。矯正工作者在嚴格執行監督管理措施,預防其重新犯罪的前提下,引入社會資源和力量,幫助女性社區服刑人員解決實際困難,滿足其多樣化的需求。
2.落實個別化教育
矯正工作者應當堅持矯正個別化之原則。盡管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在心理和行為上具有上述群體性特征,但她們之中具體個體的犯因性問題、成長經歷、家庭環境、社會背景等因素可能存在巨大差異。因此,矯正工作者應當因人制宜,區別對待,注重貫徹個別化的教育。伸言之,矯正工作者在全面收集資料,科學診斷存在問題的前提下,制定有針對性的矯正計劃和措施,并根據其矯正變化,進行修正,以達到理想的矯正效果。
3.發揮家庭教育優勢
矯正工作者應當注重家庭對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的支持作用。由于犯罪行為和罪犯身份,往往會導致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出現婚姻和家庭關系緊張,甚至離婚,以及家庭成員的歧視和疏離。然而,與男性相比,女性的依附心理更強。因此,矯正工作者要重視親情溫暖和家庭關懷在矯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幫助女性社區服刑人員恢復和重建其家庭支持系統,有助于平復其心理危機,促進其融入社會。針對家庭、婚姻矛盾突出的情況,矯正工作者要主動走訪,積極動員,細心規勸,打破隔閡,爭取獲得家庭成員的更多支持。
4.選取合適的教育內容
矯正工作者應當根據女性角色特點,選取合適的教育項目。女性有其特殊的生理現象以及相伴的心理反應,但有些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對相關的生理知識知之甚少,在出現月經期或更年期的生理反應時,不能很好地調節情緒情感,給日常生活和矯正工作帶來麻煩。因此,對女性社區服刑人員開展基本的生理、心理知識教育十分必要。同時,矯正工作者根據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的文化程度和實際需要,開展民法、刑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婚姻家庭法等與婦女自身權益密切相關的法律,以加速其認罪悔罪,幫助其樹立法律意識。此外,矯正工作者對文化知識水平低的女性社區服刑人員,應當加強相應的文化教育;對缺乏市場所需要技能和就業知識的,矯正工作者應當創造條件,為她們提供學習餐飲、制衣、護理、計算機、自動機械、焊接、電氣、電子線路設計,甚至貨車駕駛等相關技能的機會,并聘請專業人員,為她們設計職業規化,進行就業指導。
(二)心理矯治
1.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是指通過糾正認知和矯正行為來改變當事人的心理治療方法的總稱。認知療法是用認知重建、適應性技能訓練、問題解決等技術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
第一,認知重建。偏差、錯誤性認知影響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的情緒和行為。認知重建強調改變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的錯誤認知,幫助她們建立正確的認知。矯正工作者通過傾聽、解釋、自我暴露等咨詢技術,了解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的錯誤認知及其來源。并且,矯正工作者幫助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劃清并區別主觀認知與客觀現實的界限,避免將思想與事實混淆。同時,矯正工作者幫助女性社區服刑人員明確自己與周圍發生事情的關系,把那些與她們沒有關系的事情剝離出去,讓她們認識到究竟哪些事情與她們有關,哪些事情實際上與她們無關,不要讓它影響她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此外,在幫助女性社區服刑人員重建立認知的同時,矯正工作者要盡可能消除社區公眾對她們的偏見,避免她們將其夸大,得到偏差認知。
第二,適應技能訓練。缺乏解決問題的適應性技能是女性社區服刑人員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促進再社會化的主要障礙因素。通過適應性技能訓練,矯正工作者教給女性社區服刑人員以恰當的認知技能,促使她們擺脫焦慮、自閉、自悲、恐懼等負性情緒。例如,大量的研究證實了認知技能訓練在降低重新違法犯罪率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研究發現,如果心理矯治工作重視對服刑人員思維的改變,重視他們的認知技能訓練,就會產生積極的效果。
第三,問題解決。問題解決技能強調,使用不恰當的問題解決方法是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引起消極情緒的重要因素。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的挫折、仇視、怨恨、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的產生,都與不恰當的問題解決方式有關。積極面對,學會求助是值得提倡的問題解決方式,而采用退避、幻想和自責方式則是不成熟的表現。因此,在心理矯治中,矯正工作者應重視幫助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學會新的問題解決方式,從而減少消極情緒。
2.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之理論基礎可謂建立于條件化與學習。③在矯正過程中,矯正工作者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應當為女性社區服刑人員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通過公平合理的獎懲措施,磨礪她們的意志,促進她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意志缺乏堅定性和自覺性是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的普遍心理。在開放而復雜的社區中接受矯正,女性社區服刑人員面臨各種誘惑和壓力,意志不堅定或自控力差必將導致越軌,甚至重新違法犯罪。因此,只有對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的不良行為進行矯治,不斷增加其正向行為,才能提高矯正質量。
在應用行為療法時,矯正工作者要準確地使用獎懲措施,獎懲的程序和內容必須客觀、真實、公平,才能充分發揮區分別對待的作用。同時,對于她們日常生活以及矯正活動中的良好表現,都要及時地給予獎勵,以促進其克服不良行為,激發其接受矯正的熱情。
3.運用團體心理輔導
團體輔導是指在團體情境下為女性社區服刑人員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它是一種通過團體內人際相互作用,促使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探索、發展和改變自我,學習新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良好適應性的助人過程。
團體輔導的獨特價值在于:首先,參與團體本身就可能達到治療的作用。因為女性社區服刑人員進入團體后,會產生“和別人一樣”的體驗。過去,部分女性社區服刑人員認為受排斥、遭冷落等感受為自身獨有,別人難以理解和體會。進入團體后,她們很快會認識到,其他女性也有類似的經歷和體驗。這對安慰心理,平復感情具有輔助作用。其次,參與團體活動有助于新知應用。鑒于團體輔導在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進行,有助于她們進入角色,也有助于將她們將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形成的觀念與態度遷移到現實生活之中。再次,參與團體能獲取更多資源與資訊。與個案矯正相比,參與主體的多元化,以及溝通交流的深入性,能夠使女性社區服刑人員獲得更多的經驗和信息,有利于開闊她們的視野,也有助于更深刻地認識到自身的缺陷。
[注釋]
①陳曉敏.社區矯正中的社會性別視角—以上海市XX社區矯正對象個案為例[J].法治論叢,2003,9:9-10.
②胡玉姍等.女性社區矯正對象的特殊性和再犯罪預防探析[J].法制與經濟,2011,3:10.
③蔡墩銘.矯治心理學[M].北京:正中書局,1981:452.
[參考文獻]
[1]章恩友,姜祖楨主編.矯治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姜祖楨主編.社區矯正理論與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