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網絡犯罪的概念*2015年商丘市社科規劃立項課題階段性成果(編號:SKG2015226)。
柳麗娟
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社科部,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通過分析國內外學者關于網絡犯罪概念的界定,得出網絡犯罪的概念應定義為,網絡犯罪是針對和利用網絡進行的犯罪,以計算機網絡技術或者為犯罪工具及對象實施的犯罪行為。
關鍵詞:網絡犯罪;概念;廣義說;狹義說
中圖分類號:D917
作者簡介:柳麗娟,女,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社科部,講師,主要從事刑法學研究。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信息化產業的發展勢頭越來越猛,互聯網已經滲透到每個行業,特別是目前手機上網用戶劇增,2015年7月2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移動商務類應用發展迅速,互聯網應用向提升體驗、貼近經濟方向靠攏。[1]因此和傳統社會相比,逐步形成一個新的“虛擬社會”。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互聯網絡在給大家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棘手問題,最為突出的即網絡犯罪問題,是當今最突出的犯罪形式之一,且其犯罪手法更新極快,因此,準確界定網絡犯罪的概念對于識別網絡犯罪,打擊網絡犯罪將具備重要意義。
一、國外關于網絡犯罪概念的界定
剛開始出現計算機犯罪時,國外學者用Computercrime表示計算機犯罪。伴隨著計算機犯罪中網絡特征的彰顯,才逐漸使用Cybercrime這個詞,Cyber在表述與互聯網相關的句子中意思是“電子的、空間的”,因此,Cybercrime即翻譯成網絡犯罪。
1983年5月在巴黎舉行的經濟開發合作機構把網絡犯罪的含義用虛擬犯罪來表達,認為虛擬犯罪是指伴隨數據的自動處理和傳送而產生的非法的、沒有權限的行為。[2]該觀點所指的網絡犯罪就是廣義上的網絡犯罪概念,并且界定過于寬泛,處于對于網絡犯罪的初始認識階段。
有日本學者認為:計算機犯罪是指與計算機相關聯的一切反社會行為。[3]該觀點將一切涉及計算機的犯罪都視為計算機犯罪,導致無法區別計算機犯罪和其他犯罪的界限,刑法規定的所有犯罪都可以囊括在計算機犯罪中,因此,從刑法學的實際角度來看毫無實際操作意義。
據《網絡犯罪國際公約》的規定,網絡犯罪是“危害計算機系統、網絡和計算機數據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濫用這些系統、網絡和資料的行為。”[4]該觀點對網絡犯罪的定義就是狹義上的計算機犯罪,認識到廣義上的計算機犯罪的缺陷進而提出來的。該學說將廣義上的計算機犯罪的范圍加以限制,從涉及計算機的所有犯罪縮小為對計算機本身和計算機內存數據進行侵犯的犯罪。
法國學者達尼埃爾·馬丁認為,網絡犯罪包括“一是以信息技術為犯罪對象的犯罪,人們將此類犯罪稱為純正的信息犯罪;一是以信息技術為實施犯罪的方法的犯罪,這類犯罪就是與信息和通信新技術有關的犯罪。”[5]該觀點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網絡犯罪的概念,趨于科學化、細致化,對這一概念的認識更為深入,具有可取性。
從以上觀點可知,隸屬于不同法系的不同國家對網絡犯罪概念的界定不同,即使是同一法系的不同國家對此概念的定義也存在爭執與差異。
二、國內關于網絡犯罪概念的界定
理論界對于網絡犯罪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
狹義說的代表性觀點,網絡犯罪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或者其特性,危害計算機、網絡和數據安全,危害社會信息安全,社會危害性嚴重的行為。[4]該定義僅指利用計算機網絡所實施的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的犯罪行為。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該定義的界定已經過于狹隘,但在當時還是具有可取性的,僅注重計算機信息安全的利益的保護,過于片面,并且工具是利用計算機網絡,目前網絡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計算機,當前社會已經達到三網融合的狀態,如前述,手機上網用戶已經高過傳統計算機網絡用戶,還有以有線電視為代表的廣播電視網也在迅速發展,三網絡通過技術改造,促其技術功能趨于一體,實現信息資源數據共享。
廣義說的代表性觀點,網絡犯罪是指,行為人運用網絡技術在網絡空間中,借助網絡或者以網絡為對象實施的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6]網絡犯罪是指以計算機網絡為犯罪工具或以計算機網絡為侵害目標,以及以計算機網絡為獲利來源的各種犯罪活動。[7]網絡犯罪指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既包括以網絡為犯罪對象的違法犯罪行為,也包括借助網絡或者在網絡環境中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8]網絡犯罪即以計算機(指計算機信息系統,包括計算機存儲信息、程序及整個計算機信息系統)為對象和以計算機(網絡)為犯罪工具或者犯罪平臺的犯罪。[9]以上觀點均認為,網絡犯罪是包括借助網絡為工具實施的犯罪行為和以網絡為犯罪對象實施的行為。
廣義說的網絡犯罪包括兩大種類犯罪,第一種是純粹的網絡犯罪即以網絡為犯罪對象的犯罪,如: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第二種是利用網絡實施的犯罪,如:利用互聯網顛覆國家政權的行為、通過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網絡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利用網絡侵犯著作權、利用網絡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網絡誹謗行為、網絡竊取他人QQ號行為、非法出售公民個人手機定位信息行為、網絡游戲中“外掛”行為、利用ATM取款機故障取款的盜竊行為、盜竊網絡虛擬財產的行為、利用網絡攻擊進行的敲詐勒索行為、通過篡改系統數據實施的偽造證件行為、利用網絡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的行為、網上傳播淫穢物品的行為。[9]第二種類犯罪在司法實踐上,均是按照傳統犯罪罪名予以定罪,在處罰上考慮了網絡變異的特性與個別罪名在處罰結果上特別是量刑有所不同,比如利用ATM取款機故障的許某盜竊案,當然其主觀惡性不大也是量刑予以減輕處罰的原因。
折中說的代表性觀點,網絡犯罪是指行為人在網絡空間內,以計算機及其網絡為犯罪工具,實施的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10];網絡犯罪是指行為人通過計算機、通信等技術手段,或者利用其所處的特殊地位(如ISP即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在網絡環境中實施的侵害或威脅法律所保護的利益的行為。[11]該觀點是從犯罪工具的方面對網絡犯罪進行界定,認為犯罪行為只要借助網絡這一工具來實施,就可認定為網絡犯罪。如:利用網絡實施的盜竊、敲詐勒索、侵犯著作權、侵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開設賭場、網絡侮辱、誹謗、網上傳播淫穢物品等犯罪行為,都屬于這種情況,都應當視為網絡犯罪。通過以上分析得出只要是運用了網絡這一工具實施的傳統犯罪都可以認定為屬于網絡犯罪,隨著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網絡將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并且越來越多的傳統犯罪工具都可使用網絡這一手段來實施,除了“自然人對自然人的犯罪”比如強奸罪外,勢必形成大多數傳統犯罪都可以認定為網絡犯罪,會導致傳統犯罪和網絡犯罪區分困難,甚至可能造成網絡犯罪概念的虛設,達不到打擊以網絡為工具進行傳統犯罪的目的,同時,也不利于打擊以網絡為犯罪對象、嚴重危害網絡安全的犯罪—純正的網絡犯罪。
目前,從世界各國司法實務來看,以網絡為犯罪工具的傳統犯罪,如網絡盜竊、詐騙、洗錢、敲詐勒索等犯罪仍然按照傳統犯罪定罪與處罰。并且,我國《刑法》第287條也是同樣的規定。說明以計算機為犯罪工具所實施的傳統犯罪不作為新罪處理。故而,以網絡為犯罪工具的犯罪并沒有必要與傳統犯罪分離,因為這一網絡工具的利用并不能影響定罪與處罰,故無必要從傳統犯罪中獨立出來。
三、筆者對網絡犯罪概念的理解
網絡犯罪并不是刑法學上一個或者一類犯罪罪名,它與“青少年犯罪”、“毒品犯罪”、“無被害人犯罪”、“經濟犯罪”等術語一樣,均是犯罪學上對一種類型犯罪的界定,是在計算機技術條件下出現的一種新的犯罪形式,從上文論述可知,關于網絡犯罪概念的界定目前還處在討論研究階段,對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它是個新生事物,并且是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而進化,因此,對這一概念的有效界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有學者認為“計算機犯罪”和“網絡犯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12]認為界定網絡犯罪的概念首先應該厘清計算機犯罪的概念,計算機犯罪概念的外延比網絡犯罪概念的外延要廣,網絡犯罪囊括在計算機犯罪中,計算機犯罪比網絡犯罪處于更高的層次。該觀點把網絡犯罪與計算機犯罪分離開來,實不可取,不論是網絡犯罪抑或計算機犯罪均需要因特網這一介質,這是二者的共性,在三網融合沒有出現的情況下,稱為計算機犯罪是符合當時的情況,也是可取的,這是歷史形成的,在目前的情況下,稱為網絡犯罪更為合理,因此,當下計算機犯罪和網絡犯罪概念應該一致,無區分之必要。
總結國內外關于網絡犯罪概念的界定,筆者認為狹義說(對象說)較為合理,原因在上文已經論述。隨著非計算機聯網設備的出現,網絡犯罪的概念在狹義說的基礎上應界定為:網絡犯罪是針對和利用網絡進行的犯罪,以計算機網絡技術或者為犯罪工具及對象實施的犯罪行為。即網絡犯罪時,計算機和網絡既是犯罪工具,其內容又是犯罪對象。網絡犯罪的本質特征是危害網絡及其信息的安全與秩序。
[參考文獻]
[1]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7/t20150723_52626.htm,2015-10-12.
[2]Ulrich Sieber,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Computer Crime,Berlin:John Willy & Sons Ltd,1986.2.
[3][日]板倉宏.電腦與刑法[J].法學論壇,1982(7).
[4]皮勇.網絡犯罪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258,150.
[5][法]達尼埃爾·馬丁,弗雷德里克一保羅·馬丁.網絡犯罪:威脅、風險與反擊[M].盧建平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9.
[6]馮衛國,張立宇.網絡犯罪及其相關問題[J].科技與法律,2001(4).
[7]張光輝.論現階段網絡犯罪的主要形式和刑法對網絡犯罪規定的立法完善[C].2005年網上犯罪理論研討論文集,2005:370.
[8]朱穗生.加強虛擬社會管理打擊網絡違法犯罪研究[J].公安研究,2008(1).
[9]于志剛,于沖.網絡犯罪的裁判經驗與學理思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5:19,45-373.
[10]韓哲.網絡犯罪的本質特征及其刑事管轄[J].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2(3).
[11]張楚生.網絡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2.
[12]卓翔.網絡犯罪若干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