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茜
湖北警官學院,湖北 武漢 430034
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及國家宏觀調控、經濟轉型等因素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影響經濟發展的問題明顯增多,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更加復雜,對社會穩定的沖擊也進一步凸顯。一些企業因經營不善、產業過剩、債務糾紛、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銀行擔保等原因出現“倒閉破產”、企業主“跑路逃債”的現象,并有繼續蔓延趨勢。企業金融風險一旦發生,將嚴重危害金融體系穩定,直接傷及實體經濟和群眾切身利益,甚至誘發各種犯罪活動?,F就企業金融風險引發犯罪現狀及防范處置對策作粗淺分析。
從當前非法集資發案形勢看,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引發非法集資的因素越來越多,非法集資案件呈現集中爆發之勢。主要表現在:發案上升幅度大;涉及行業集中,多發于投融資擔保、房地產及其他行業;從大中城市向小城市、農村地區蔓延,以農業養殖、農業生態項目、理財養老等為名的非法集資在小城市、農村逐步蔓延。不僅涉案金額大,從數十萬元至數億元不等,而且受害人多,從十余人至數百人不定,給公安機關的偵破工作和政府部門的善后處置帶來很大難度,更對金融秩序、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構成重大威脅,同時伴隨有合同詐騙、信用卡詐騙等犯罪類型,容易誘發尋釁滋事等其他刑事治安案件,處理不當易引起群眾上訪,給社會治安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
從犯罪構成及犯罪模式來看,大多數金融風險引起的犯罪,既有自然人犯罪,也有單位犯罪,特別是涉眾型非法集資案件中,不法分子以公司為掩護進行犯罪,不但多次非法集資,還涉及多人參與,其手段除常見的以歸還銀行貸款、企業資金緊張、入股公司或臨時周轉資金為由,支付高額利息為誘餌,向社會不特定人員廣泛吸收資金外,還存在向社會公眾銷售所謂附租約的產權店鋪變相吸收資金、推銷黃金飾品“置換銷售”業務收取投資者的投資置押金等,作案手法不斷翻新,犯罪行為得到更巧妙的掩飾,犯罪的隱蔽性越來越強。如在公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大多數存在類似傳銷的模式。
從犯罪行為實施到案發時間跨度較大,犯罪行為的暴露具有滯后性。有些案件等到暴露時,與發案時間已間隔很長時間,有的達數年之久。在集資詐騙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往往采取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維持自己的信用,等到資金鏈斷裂案件被揭發時,一般都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如某公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中,嫌疑人以周轉公司銀行貸款、企業需要流動資金為由,向社會宣傳并承諾給予年息20%、銀行利息四倍為誘餌,以出具借條的方式向他人借款數千萬元,而后嫌疑人逃匿案發。
從當前經濟社會中出現的“跑廠”企業案件來看,造成當前企業金融風險頻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觀上是社會信用的缺失,客觀上主要有以下原因:
近年來,由于世界范圍內購買力的下降,較大地壓縮了私營企業的利潤空間,為擺脫困境,幾乎所有“逃債跑路”的企業主都選擇了盲目擴大企業規模,長期負債經營,最后因支付利息而使資金鏈斷裂。甚至有的實體企業受到資本暴利誘惑和資本逐利驅動,產生投機心理,熱衷“以錢炒錢”,逐步放棄了對主營業務的堅守。還有一些企業盲目擴張,把大量資金投向房地產等不熟悉、跨行業領域。
高利貸的暴利特性,吸引企業、投資公司等多種主體,一方面企業依賴高利貸資金維持經營,另一方面擔保公司或小貸公司通過一定的規避行為發放貸款,依賴高利貸謀取短期高額利益及償還公眾存款高息,一旦企業負擔過重,難以償還這部分高利貸,所有涉事主體均陷入高利貸的漩渦里越陷越深。
在某些金融風險爆發之前,并不是沒有先兆,但有關政府部門對監管對象缺少了解,無法提前做好相關應對措施。如“跑路逃債”的大部分企業主都存在經營行為不規范、非法融資甚至借高利貸的現象,有的企業在金融機構債臺高筑,早已資不抵債;有的企業在社會上吸收了大量資金,要賬的絡繹不絕。但是,相關部門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了解,無法發現和重視這些先兆和跡象。
金融風險一旦發生,如果涉事主體構成犯罪,公安機關可以用盡手段進行打擊和處理,但由于該類案件多是因為資金斷鏈才案發,即使公安機關對其實施了打擊,受害單位及個人損失基本無法挽回,如果涉及的借貸和欠薪工人人數較多,極易發生群體性上訪事件。因此,對于此類金融風險,應當樹立預防為主,防范在先的工作思路,政府相關部門充分發揮和履行各自職能,采取措施有效防范。
要在各級黨政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社會各部門和基層組織的優勢,建立一個靈敏暢達的社會情報信息網絡,依托經濟違法犯罪案事件信息共享平臺,位切實按照各自職責開展工作,通過信息共享平臺,收集線索,提升行政執法機關對涉眾型經濟案事件所帶來不穩定事端的及早發現、及早預警和及早處置能力,減少非法集資類經濟案件的發生,維護經濟金融秩序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在涉企金融風險中,主要表現為非法集資、高利放貸等行為,社會公眾起著推波助瀾作用。各職能部門要抓好宣傳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網絡平臺等形式,加強宣傳,以起到“教育公眾、震懾犯罪、防范風險”的作用,提高群眾抵制非法金融活動的自覺性。同時,更要加強對企業法人、管理人員、從業人員的法制教育和風險管理培訓,增強法制觀念和守法意識。
在黨委、政府的領導協調下,公安、工商、勞動、金融、檢察院、法院、屬地管理區等部門各司其職,建立健全協作機制,加強行業監管。司法機關在立案、批捕、起訴、審判各個環節要相互溝通,必要時要邀請專家進行論證,爭取在犯罪事實和犯罪性質認定上達成共識;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強信息共享,金融管理部門與商業銀行要加強對大額可疑資金交易的監管力度,在日常業務工作中認真落實監控制度,及時掌握可疑資金的流動情況,發現非法集資、洗錢等犯罪的苗頭;屬地政府部門要全面了解掌握轄區內的企業經營情況,發現企業已經資不抵債而又難以維持情形時,要指導企業及時進行清算或依法申請破產清算,并幫助企業加強對企業資產和財務賬冊管理。
一要強化預警把握戰機。緊緊依托社區警務建設,充分發揮社區民警對社區人員情況熟、社區動向把握準確的優勢,及時排查發現企業金融風險的線索和苗頭,做好預警防控工作;二要強化維穩當好參謀。對因非法集資、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引發的突發性、群體性事件做好維穩工作預案,明確處突警力配置,扎實做好維穩處置工作,努力把各類哄搶企業財產事件防范在前、處置在始發,最大限度確保資產保值不縮水,提高止損挽贓率;三要強化打擊震懾犯罪。對企業因金融風險而引發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對已跑路的或惡意逃債、隱匿、轉移資產的企業主,公安機關重拳出擊依法進行嚴厲打擊,從而震懾犯罪分子,維護社會正常生產經營秩序。
[1]宋立天.從金融風險防范談智能化犯罪的特點與對策[J].新疆金融,2001(09).
[2]王鑫.論網絡金融詐騙犯罪的特點及防范對策[J].行政與法:吉林省行政學院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