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農場在我國并不鮮見,但最近兩年在江蘇常熟等地出現的、由村級集體經濟主導的村級合作農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生事物。
農業經營方式需要不斷探索,但采取何種農業經營方式,需要與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階段相適應,最關鍵的是要關照中國農村人多地少的國情、關照農業生產特性,切不可想當然地“狂飆猛進”。
常熟等地探索的村級合作農場,就是現實“逼”出來的一種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程度較高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盡管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發展將是常態,但常熟等地對村級合作農場的探索,為很多發展階段還相對滯后地區的農業發展方式、途徑,提供了一種思路,樹立了一個參照物,這是其最有價值的地方。
村級合作農場的出現,有一個很明顯的背景。長三角一些現代農業發展較快的地方多年的實踐表明:完全依靠農民自身的合作,或者依賴外來資本的組織,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現代化的出路問題。
據資料,2012年常熟市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比例達到了82%,農業經營基本上實現了由單一的家庭經營向多元主體經營轉變。常熟市的現代農業發展取得的驕人業績,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充分肯定。
常熟市規模經營主體主要有專業承包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常熟市老促會的調研顯示,每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憑借各自優勢,不斷成長發育,發展態勢良好,但也面臨著諸多問題。
專業大戶從業者總體上呈現年齡結構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和經營規模偏小等問題,使農業經營狀況停留在傳統農業水平上,農業生產效益、土地產出率難有較大提高,粗放經營、掠奪經營現象較為突出。
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身實力較為薄弱,生產規模偏小,專業化程度不高,資金投入能力有限,缺乏服務實力和服務手段,在農業服務上顯得力不從心。
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成熟,農戶很難分享到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的增值收益。而且工商資本具有明顯的逐利性,長時間、大面積租用土地,不利于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農民經營主體地位。
從常熟等地一年多來的實踐來看,村級合作農場,相比于其他農業經營主體,更加容易保障農業的增產、農民的增收,同時也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開辟了新路。
村級合作農場通過村級集體為主導,形成“產、供、銷”一體化模式,在更高層次上實行農業規模經營,同時發揮農民家庭經營和集體力量雙重優勢,或許將成為中國農業浴火重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