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
中國革命老區是指我們黨領導和創建的革命根據地,她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新中國的搖籃。習總書記十分重視老區建設,作出了一系列指示。前不久他在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呈送的“萬人千縣聯合調研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區開發建設步伐,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習總書記重要指示充分體現了對革命老區建設發展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對革命老區和老區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體現了對老區加快發展、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深度關切,是推進革命老區建設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廣大老區人民和老區工作者做好老區工作的行動綱領和強大思想武器。
習總書記在談到革命老區時多次滿懷深情地說,在革命戰爭年代,勤勞樸實的老區人民養育了我們黨和人民軍隊,竭盡所能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為壯大革命力量、奪取革命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極大貢獻。革命先輩們的豐功偉績,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F在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為新中國誕生而浴血奮戰的英雄,不能忘記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區人民。
習總書記的講話使我們更加敬重老區人民的特殊重大貢獻、更加珍重革命老區的特殊政治價值、更加看重革命老區的特殊歷史地位。習總書記的講話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革命老區走過來的,革命老區是共產黨的根、是新中國的發源地,是歷史根脈所系、政治責任所在、發展目標所指。敬重革命老區的歷史貢獻,尊重革命老區的政治價值,珍重革命老區的精神財富,看重革命老區在國家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應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
歷史鑄就老區精神。老區精神是黨和毛澤東等一大批老一輩革命家,領導人民群眾在長期同敵人浴血奮戰中,在創建發展和保衛革命根據地實踐中培育形成的,集中體現了以堅定信念、愛黨愛國、顧全大局、無私奉獻、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等為主要內涵的革命精神和以“為了群眾、依靠群眾、與群眾始終保持血肉關系、魚水關系”為核心內容的優良作風。他凝聚著革命先輩們的歷史功績和革命老區人民的巨大歷史貢獻;他是戰勝敵人,發展壯大自己,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強大精神武器。習總書記多次指出,我們黨在長期奮斗過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豐厚的政治資源,任何時候不能丟。
時代呼喚老區精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在給我們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也給我們的思想文化帶來了巨大沖擊。西方敵對勢力不斷變換手法對我圖謀實施“西化、分化”,極力輸出其政治主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進行“顏色革命”。隨著市場機制的建立,以及市場化、信息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國內新舊矛盾相互交織,我們黨如何保持肌體不受腐蝕,經受住市場經濟和外部環境考驗,是黨的事業興衰成敗關鍵所在。一個國家的崛起,一個民族的振興,不僅要有強大的物質基礎,還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老區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巨大的政治價值,是推動各項事業發展,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
踐行弘揚老區精神。老區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內容,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力倡導老區人民信念堅定、愛黨愛國的政治品格,為黨和民族大業甘于奉獻、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英勇無畏、勤勞友善的優秀品質和優良作風。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觀,時刻擺正同人民群眾的位置,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牢固樹立尊重規律、求真務實的政績觀,多干打基礎、利長遠的事,真正干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政績觀;牢固樹立艱苦創業、勤儉辦事的奮斗觀,保持和發揚革命先輩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搏精神,以優良作風帶領廣大黨員和干部群眾迎難而上,銳意進取。讓老區精神成為共產黨人抗拒腐蝕、消除污染,保持自身肌體健康,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思想武器。
習總書記多次講到“要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并把它提高到政治責任的高度來認識,鄭重地指出,“加快老區發展,使老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歷史責任,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這個承諾是黨的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和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黨和政府多次提出“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支持力度”,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和政策。習總書記在河北阜平縣老區考察時,滿懷深情地對干部群眾說,支持貧困老區加快發展,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也是黨和政府的重大職責。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抓出成效。
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目標,關鍵在農村,難點在老區。沒有革命老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前不久,習總書記在閩西老區視察時又強調,支持和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
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對不少貧困和欠發達革命老區任務非常艱巨,單單依靠自身力量很難實現,需要全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支持。這是我們飲水思源、回報老區的政治要求。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采取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扶持力度。支持老區建設單靠哪一個部門不行,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擔當。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到老區建設中,匯全國之力、聚各方之才、集各方之智,形成支持老區建設發展的“大合唱”。這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傳統美德的實際行動。
全社會支持老區建設發展要像援疆援藏、汶川地震重建那樣實施發達地區對口支援,行業聯手支援,國家大型項目、重點工程傾斜,金融資金優先安排,科技人才多向老區流動等措施,形成合力支持老區建設的大好局面。也是社會團體、企事業家肩負起促進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社會責任,到革命老區廣闊天地建功立業,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良好機遇。
老區人民要早日過上幸福美好生活,離不開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但是老區人民也要堅持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習總書記滿懷深情地說,“我相信,有革命老區群眾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有革命戰爭年代那樣一股勁,在上級黨組織和社會各方面幫助支持下,革命老區一定能夠完成脫貧致富的歷史任務,讓革命前輩含笑九泉,讓他們的革命理想得以實現”。
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傳統是新時期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正如習總書記指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問題,內外結合才能發展。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等靠要”只能救濟一時,不可能徹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弘揚不怕苦、不怕難精神是老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本經驗。
老區人民是老區精神的創造者,也是老區精神的傳承者、踐行者。
長期以來,廣大老區干部群眾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怕苦不怕難,努力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使老區發生了巨大變化,涌現了像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村、江蘇省漣水縣軍民村等一大批先進典型。
弘揚改革創新精神是老區加快發展的根本之路。
老區廣大干部群眾是老區建設的主體,面對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充分激發干部群眾的創造潛能,從本地實際出發,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找準自身優勢,做好特色文章,走出一條順應發展趨勢,適合自身實際的創新發展之路,才能盡快趕上發達地區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