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琳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71
未成年人犯罪行為引起我們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這一指使犯罪行為產生的背后原因的好奇與疑問。為了更好地分析未成年人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進行犯罪行為”背后的心理學原因,有必要明確一下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研究對象與體系以及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可能經常接觸到的一般社會團體犯罪的區別。具有很強的可教育性和再次塑造性,這也就是我們著重研究未成年的犯罪行為,分析未成年的犯罪心理從而找到突破口減少未成年人犯罪頻率,降低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危險。
1.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未成年人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定義略有不同。美國的聯邦立法和各州立法中,未成年人這個概念大都指向年齡未滿18 歲的自然人。①所有未成年人必須在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成人(父母或監護人)的監護下生活。②中國人大常委會于1991年9月4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我國《刑法》第17 條規定:“已滿16 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 周歲不滿16 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 周歲不滿18 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③在英美國家,推出一個新的詞匯,引入“少年罪錯”④這一概念,把一些專門由未成年人實施的行為定義為犯罪。所謂的少年罪錯不僅僅由聯邦法院制訂實施,由各州所界定的犯罪行為也屬于少年罪錯的范疇。而在美國,少年罪錯⑤這一術語既包括少年的犯罪行為和違法行為,同時一些未成年人的危害社會穩定和發展的行為。
2.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是指支撐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背后的心理學的原因。未成年人模仿以及從眾心理十分強烈,青春期的反叛心理,盲目從眾的心理,強烈的獵奇心理是很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喜歡以成年人自居,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并且沒有獨立的生活來源,這是未成年人事實與財產有關的相關犯罪的主要的驅動心理之一。
3.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特點
未成年人心理發展的基本特點是波動起伏并且情緒十分不穩定。生理上形成自我,但是對身體上的自我存在極端的不滿以及心智不成熟。未成年人的情緒特點具體表現為:(1)兩極性:情緒行為兩極波動幅度較大,極容易因為瑣事極度歡快或者極度悲傷;(2)閉鎖性與開放性:對同伴開放,難以向能夠信任的大人袒露心事;(3)反叛性:反叛傳統,不喜歡遵循常規。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目的主要是針對未成年人自我意識不強,處于人生的轉型期,易于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容易在好奇觀念的驅使下做出不理智的犯罪行為。因此,從源頭上分析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產生的原因就變得尤為重要。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可以從眾多的案例中抽象出普遍存在的教訓和錯誤,在避免悲劇再次發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未成年人常見的犯罪行為
不同地區以及不同年齡段甚至不同性格的未成年人呈現出來的犯罪是不同的,例如在經濟比較貧困的偏遠地區,財產性的犯罪是主流。暴躁易怒無法有效能告知自己情緒的未成年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是主流。
2.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特征
從犯罪年齡上看,呈現出小齡化得趨勢。從犯罪動機來看,與財產有關的違法行為數量激增。從犯罪動機來看,犯罪動機趨于多樣化從而導致犯罪類型趨于多樣化。從犯罪性質來看,相比于財產性犯罪的發生頻率,暴力性質犯罪日趨增多。而從犯罪的形式的方面來看,其行為的殘忍性,犯罪心理的變態性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們對于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的想象。
有關犯罪心理學的第一部著作是由德國精神病學家埃賓所著,他也是犯罪心理學的始祖。他認為導致犯罪不僅有個人原因,外界環境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內因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心理隱私,而外因則是來自于外界的影響。⑥
未成年人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的轉型期,他們普遍存在著許多形成犯罪前奏的危險心理,例如青春期的反叛心理,盲目從眾的心理,強烈的獵奇心理,過度模仿成人心理。導致其犯罪的原因多種多樣:
1.文化水平低,法制意識薄弱甚至沒有基本的道德觀念
在未成年人時期,未成年人應該被引導建立一個正確而切合實際的思想,然而現實中很多未成年的青少年一味強調獨立,很容易走入死角,更有甚者還會挑戰法律的權威,最終自食苦果。
2.交友不慎導致在一些損友的錯誤引導下走上歧途
當下社會,媒體發展速度非常迅速,再加上互聯網的逐漸普及,信息的交流變得更為方便簡潔,網絡交友也成為了一種時尚的標志。虛擬的網絡世界優劣相關,網絡交友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得很多青少年容易結交一些不良青年。
3.自我意識強烈
現代未成年人普遍早熟,但是其內心并不成熟,心理活動強烈時難以自我控制。在心理成長過程中,未成年人擁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在一些外界環境刺激下,有時還會萌生出自己嘗試一下的沖動。
1.家庭所起到的法制教育作用
社會是有無數的家庭作為基本單位而構成的。家庭對于未成年人的成長也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家庭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對于未成年人也會帶來很多不利影響,具體體現在:
(1)單親家庭的教育問題。單親家庭組成結構單一,家庭生活壓力通常只有一個人來承擔,親子關系不健康。父母任何一方的缺失,對于未成年人的成長都有著不可彌補的損失。一個緊張而不健全的家庭結構給子女帶來的往往是極強的逆反心理和不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錯誤的家庭管教方式。驕縱溺愛帶來的后果是未成年人性格的扭曲,個別父母忙于工作掙錢,只關注于孩子的物質生活,疏于對孩子精神世界的管理和教育。作為家長應給孩子起到一個模范作用,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
2.學校至關重要的法制教育功能
個別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一意孤行,仍舊堅持落后的填鴨式教育,這樣的教育模式帶給孩子的只有應付考試的能力,個人品德和素質教育并沒有得到同樣的提升。
3.社會潛移默化的法制宣傳的影響和作用
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帶來的最直觀的反映就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發展并沒有與之并駕齊驅。一些腐朽思想對于青少年來說仍然難以分辨和抗拒的誘惑,對他們的三觀產生很嚴重的影響。
有意識的主動使自己多讀書,讀好書,聽名人講座、看勵志電影,時刻告訴自己要保持純潔、健康的心理狀態。除了樹立正確的三觀,未成年人應有正確的生活的態度,腳踏實地,正確對待自身人生目標的實現和人際關系的穩定平衡。
1.擁有一個溫馨的家庭
良好而有效的溝通交流能夠避免爭吵和矛盾,因此家長應與孩子搭建一個良好的溝通交流環境,孩子可以與父母做朋友。學校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父母與學校之間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2.正確的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
學校教育仍然要以正面教育為中心,給孩子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在課堂上加大法制精神的宣傳力度,以一個可以迎合孩子喜好的方式來開展法制教育活動。
3.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首先,要加強文化市場以及娛樂場所管理,嚴格審查各種文化和娛樂書籍、電影和電視作品,嚴格控制娛樂場所對未成年的進入,政府和社會可加大對未成年人活動場所的建立,為未成年人提供課余時間的可去之處。
我國刑事訴訟法之中的特別程序一章中單獨規定了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程序,⑦彰顯出我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保護。例如對于未成年人案件的訴訟程序。不公開審理原則更是彰顯出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未來發展的長遠考慮,盡可能的減少刑事案件給其未來生活帶來的不良影響。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對于在附加條件之內的犯罪行為,盡可能避免當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改過自新之后受到當時自己年少輕狂或者一時沖動犯下的錯誤的影響。
本篇文章旨在針對未成年人這一特殊的犯罪團體近幾年來出現的日益尖銳的犯罪問題以及通過分析其普遍存在的犯罪行為以及支配犯罪行為的犯罪心理來總結出其一般的規律,通過一般的規律來分析特殊的個體不同的犯罪行為,旨在最大程度的減少甚至避免犯罪,維護社會和諧。
[注 釋]
①<少年法庭法>第一百七十二條.
②<聯邦青年矯正法>第五十八條.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
④王勇.淺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和成因[J].教育前沿之理論版,2010(4):20.
⑤王勇.淺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和成因[J].教育前沿之理論版,2010(4):22.
⑥Blackburn,R.犯罪行為: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Sussex:John Wile&Sons,1993.39.
⑦劉海娟.不同國家未成年人犯罪行為分析及司法保護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14.
[1]美國<少年法庭法>.
[2]美國<聯邦青年矯正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5]王勇.淺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和成因[J].教育前沿之理論版,2010(4).
[6]張為先.2010年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1(6).
[7]王林.淺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罪與罰[J].法制與社會,2010(22).
[8]徐春華.關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調查報告[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2(10).
[9]王文浩.缺失家庭與未成年人犯罪》《中國犯罪學會論文集(2010年度)》,2010年
[10]林淼.未成年人犯罪分析及預防[J].法制與社會,2010(18).
[11]李嘉.淺談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