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松 丁洋洋
1.貴州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2.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貴州 貴陽 550018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長期以“征服者”自居的人類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損害,為了保護環境和應對環境問題,國際環境法應運而生,成為了國際法的一個新發展。在傳統的國際法領域,國際法的主體僅僅為國家,但是國際環境法擴大了國際法主體的范圍,使個人成為了國際環境法的主體,從而也就使個人成為了國際法的部分主體。但是,在泛國際法主義的信守下,理論的技術建構,并不能動搖學科共同體的根基,否則,我們將無法解釋全球化在環境領域的烙印。在這個意義上,嵌入研究是必要的,不僅是基于理論的邏輯構造改進和學科的和諧自洽,更是為了獲得某種實證的品性和知識歸宿。在這里個人是相對于國家和國際組織而言,本文把其定義為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包括各國公民和無國籍人,而法人主要指跨國公司。
國際法起源于十六、十七世紀的歐洲,1625年格老秀斯《戰爭與和平法》的出版標志著國際法成為一部有系統的規則。自國際法產生以來,各國的學者對其的定義都不盡相同。在勞倫派特修訂的第八版《奧本海國際法》中認為“萬國法或國際法是一個名稱,用以指各國認為在它們彼此交往中有法律拘束力的習慣和條約規則的總體”。[1]在詹寧斯和瓦茨修訂的第九版《奧本海國際法》中主張“國際法是對國家在它們彼此來往中有法律拘束力的規則的總體”。[2]我國著名國際法學家周鯁生先生認為“國際法是在國際交往中形成出來的,各國公認的,表現這些國家統治階級意志,在國際關系上對國家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行為規范,包括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體。”[3]這幾個定義反映了國際社會僅由主權國家組成,國際法全部適用于主權國家,這肯定是與現代國際法的實踐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本文采用李浩培先生的觀點,即“國際法是支配各國國際法主體相互間的關系并決定其權利義務的法律規則的總體”。[4]
隨著人類經濟的發展,環境日益遭到破壞,二戰后,和平局面的長期存在,發展經濟成為了世界各國所追求的目標,并且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環境問題不再僅僅局限于一國之內,而是成為全球性的危機,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今國際環境在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環境污染惡化、氣候變暖等方面全面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國際法已無力解決國際環境問題,所以就需要更細化和專業的調整,國際環境法便應運而生。國際環境法是指國際環境法的主體利用、保護和改善國際環境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從國際法和國際環境法的定義可以看出,國際環境法屬于國際法的一個分支,一個新的發展領域,在借用國內法體系的基礎上也可以認為國際環境法是國際法的一個下屬部門法。國際法包含的領域很多,包括國際環境保護領域、國際海洋領域、國際人權領域、國際武裝沖突領域、國際航空航天領域等,而國際環境法就是國際法為了應對國際環境問題而在與其他國際法領域同等地位的國際環境保護領域的最新發展。
國內許多學者對國際法主體的內涵有不同的表述。周鯁生先生沒有直接定義國際法主體,而是指出“法律的主體是指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個體,即在法律術語中成為人或人格者。……在國際法關系上國家是享有權利、承擔義務者,即所謂國際人格者,因而國家是國際法的主體。”[5]王鐵崖先生認為“國際法主體是指獨立參加國際關系并直接在國際法上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并具有獨立進行國際求償能力者。”[6]李浩培先生認為:“國際法主體是其行動直接由國際法加以規定因而其權利義務從國際法發生的那些實體。[7]梁西先生認為:“國際法主體,有的學者稱為國際法律人格者,是指具有直接享受國際法上權利和承擔國際法上義務的能力的國際法律關系的獨立參加者。”[8]從這些定義中可以歸納出國際法的主體包括四個要素,一是具有直接參與國際關系的能力,即可以直接從事國際活動,二是具有直接享有和行使國際法規范所確定的權利,三是具有直接承擔國際法規范所賦予的義務,四是一個實體。作為國際法一個分支的國際環境法,其主體的概念也具有國際法主體概念的特征,但是國際環境法畢竟是國際法的一個特殊領域,有其自己的特性,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國際法主體的概念,考慮到國際環境法自身的特點,本文把國際環境法主體定義為“是其行動直接由國際環境法加以規定因而其權利義務從國際環境法發生的參加者”,即國際環境法的主體具有直接參與國際環境事務的能力、直接享有國際環境法上的權利、直接承擔國際環境法上的義務。
從國際法和國際法主體兩者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傳統的國際法主體僅限于國家,而隨著國際法的發展,政府間國際組織和正在爭取解放的民族也成為了國際法的主體,但個人能否成為國際法的主體一直都存在爭議,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個人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成為國際法的主體,而這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就是指的國際環境法領域。個人作為國際環境法的主體的理由是很充分的,既然國際環境法又是國際法的一個分支,相對國家為國際法的完全主體、原始主體而言,個人可以說是國際法的部分主體和派生主體。
個人雖然不能以自己的名義訂立國際環境事務方面的條約,且個人作為國際環境法的主體在能力上是有限的,但這并不能否認個人國際環境法的主體資格,直接參與國際環境事務能力的大小與是否擁有這樣的能力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個人具有直接參與國際環境事務的能力主要是通過跨國公司對保護環境的活動體現出來的。作為個人的跨國公司常常會對一些國際環境法律文件的起草提出自己的意見,甚至可以通過主要由跨國公司組成的國際商會和可持續發展世界企業委員會等組織或機構列席國際環境會議,積極地開展保護國際環境的活動,此外,其還與有關的國際組織建立聯系,從而加強民間的合作,共同保護全球環境。我們甚至可以認為,跨國公司是國際經濟法在事實上的最主要的推動者。
1.個人享有的訴訟權和申述權
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52 條第2 款規定,國際海底區域資源的勘探和開發,既可以由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的企劃部實施,也可以“由締約國或國營企業、或在締約國擔保下的具有締約國國籍或由這類國家或其國民有效控制的自然人或法人、或符合本部分和附件三規定的條件的上述各方的任何組合,與管理局以協作方式進行。”這就是說個人可以參與國際海底區域的勘探和開發活動。同時,根據公約制定的《國際海洋法法庭規約》中明確規定,訴訟的當事方除了公約的締約國外,國際海底管理局和其企劃部、國營企業、自然人、法人也是當事人。因此,若個人在國際海底區域的勘探和開發活動中發生了糾紛就可以訴至國際海洋法法庭海底爭端分庭,從而成為一方當事人。這正體現了個人享有在國際環境法中國際海底區域自然資源開發糾紛的訴訟權。
個人還可以對違反國際環境條約的情況向有關國際機構提出申訴,如《北美環境合作協議》第14 條規定,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可以向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代表組成北美環境合作委員會的秘書處申訴某一成員國沒有切實有效執行環境協定,由秘書處審核后,委員會可以決定是否要求被指控國作出答復。同時,1950年的《歐洲人權公約》賦予個人可以以一項人權的環境權受到侵害為由,以自己的名義而無需通過國家向歐洲人權委員會提起申訴。此外,個人還可向歐洲人權法院起訴某一締約國對個人環境權的侵害。這些都體現出了個人享有國際環境法上的申訴權。
2.個人享有公民知情權和參與權
1998年歐洲國家簽訂的《在環境領域信息公開、公眾參與與訴諸司法權公約》明確規定了政府部門對公眾提供環境信息的義務,如公約規定除非公民請求的環境信息會對國防或者公共安全或其他法定的保密事項造成不利影響外,政府部門應在公眾獲取環境信息的請求提出后一個月內予以答復,特殊情形下可以延長至兩個月。該公約的規定不僅肯定了公眾對環境信息的知情權,而且為了保障公眾及時的知情該公約要求締約國政府在明確的期限內發布信息。總之,該公約具體化了許多環境宣言中公民知情環保信息的權利。
此外,在《北美環境合作協議》中詳細地、全面地規定了公民的環境參與權。該協定開創性地建立了一套以行政手段為主體,以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為兩翼,保護公眾環境參與權的方式。在行政手段方面,主要是建立北美環境合作委員會(CEC)和聯合執行委員會,直接促進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在法律手段方面,除了以該協議本身直接規定公眾參與的機構和途徑外,更是在第14 條建立了申訴機制。在經濟手段方面,1996年北美三國建立了北美環境合作基金(NAFEC)來為在環境問題的調查研究中提供專項的經費,這就是說任何公民可以以保護環境為由提出申請從而獲得資助和獎勵,從而使公眾實施環境參與權有經費保障。
就自然人而言,自然人承擔國際環境法上的義務甚至法律責任主要是從承擔一些國際罪行上體現出來的。1988年《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中規定國際刑事法院對違反國際刑事罪行的自然人有管轄權,也就是說個人可以承擔國際法上的刑事責任。在國際刑事罪行中,危害人類罪和戰爭罪與國際環境保護具有密切的關系。國際法委員會在1979年擬定的《危害人類和平與安全罪法典草案》中指出了破壞全球環境的國際罪行當然的屬于危害人類罪。此外,有關國際公約規定在戰爭中不允許使用對全球環境和地區環境旨在或可能造成長期的、廣泛的、巨大的損害的作戰方法或作戰武器,如果使用這些作戰方法或作戰武器就當然的構成戰爭罪。對這類涉及國際環境的危害人類罪和戰爭罪,自然人必然承擔責任。
就法人而言,主要是跨國公司,其承擔國際法上的義務主要是從承擔對環境污染賠償責任中體現出來的。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跨國公司在國際經濟關系中成為了重要的參與者,而由此對全球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在跨國公司發展的歷程中,其經常成為重大環境事故的制造者,是全球環境的污染者。跨國公司一般都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名為投資發展中國家從而促進其經濟發展,而實際上是為了追求利益不惜污染環境、破壞環境,以至釀成重大的環境事故。在跨國公司造成環境事故后,受到損害的國家或個人就可以要求跨國公司進行賠償,從而使跨國公司承擔損害國際環境的法律責任。
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日趨嚴峻,環境破壞和污染已跨越了國界,成為了國際性的環境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國際法已無力應對,國際環境法作為國際法的一個最新分支應運而生。在傳統的國際法理論中,國際法的主體僅僅限于主權國家,個人并不具有主體資格,僅是國際法實施的對象,而隨著國際環境法的產生和發展,個人由于擁有直接參與國際環境事務的能力,直接享有國際環境法給予的權利,同時還直接承擔國際環境法的責任,從而成為了國際環境法的當然主體。在考慮到國際法和國際環境法的關系基礎上,個人最終可被認為是國際法的部分主體、特殊主體,是國際環境法的當然主體。理論是灰色的,長青的,是學人心系人類命運的情懷。
[1][英]勞倫派特修訂,王鐵崖,陳體強譯.奧本海國際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3.
[2][美]詹寧斯.瓦茨修訂,王鐵崖,陳公綽等譯.奧本海國際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3.
[3]周鯁生.國際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3.
[4]李浩培.國際法的概念和淵源[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2.
[5]同[3].第58 頁.
[6]王鐵崖.國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98.
[7]同[4].
[8]梁西.國際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