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鋒
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32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規范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加速科學技術進步而制定。相關統計指出,可能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原因以資金問題、技術問題、市場問題、政策因素和管理問題等為主。其中自1995年至今,缺乏項目轉化資金一直位列各項原因之首,并有不降反升的發展趨勢。
1995年至1996年,全國重大科技成果中未獲得應用的技術成果分別為6426 項、9784 項。其中,因缺乏資金而造成項目不能轉化的分別為1252 項、1603 項,占未應用成果的19.5%、16.4%。缺乏資金位列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各項原因之首①。2012年,由于資金問題而導致的科技成果未應用或停用已占到全國科技未應用或停用總比例的45.58%,不僅仍然位居多種綜合因素之首,并且在所占比例上遠遠高出由于技術問題、市場問題而不能轉化的比例(因技術問題、市場問題而導致的科技成果未應用或停用分別占總比例28.89%和15.43%)②。時至2013年,由于資金問題而導致的科技成果未應用或停用已超過總比例的半數,比上年增加8.84 百分點,達到未應用或停用因素總比例的54.42%③。1996年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實施并未能對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問題產生實質性影響。
現行科技成果轉化法并未以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因素為體例制定,因此,針對資金問題的規定散見于該法的不同章節之中,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層面內容:
第一,政府資金投入。國家從法律層面鼓勵政府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第一,對轉化實施單位提供資金扶持。該法第八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的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可以由有關部門組織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實施轉化。有關部門應當對中標單位提供招標時確定的資助或者其他條件”。第二,針對技術改造的資金扶持,以及一定比例針對改造技術的后期轉化的資金扶持。如第二十一條規定:“國家財政用于科學技術、固定資產投資和技術改造的經費,應當有一定比例用于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的國家財政經費,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引導資金、貸款貼息、補助資金和風險投資以及其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用途。”
第二,金融機構資金投入。國家從法律層面鼓勵金融機構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如第二十三條規定:“國家金融機構應當在信貸方面支持科技成果轉化,逐步增加用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貸款”。
第三,市場化資金籌措。國家從法律層面鼓勵科研主體參與市場化資金籌措。如第九條規定:“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采用下列方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自行投資實施轉化;向他人轉讓該科技成果;許可他人使用該科技成果;以該科技成果作為合作條件,與他人共同實施轉化;以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者出資比例”。本條對于科研機構、個人自我籌措資金做出了法律規定。
第四,風險基金。國家從法律層面鼓勵多種來源資金參與科技成果轉化中的資金投入。如第二十四條:“國家鼓勵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或者風險基金,其資金來源由國家、地方、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提供,用于支持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的科技成果的轉化,加速重大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和風險基金的設立及其資金使用,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法律的設定是國家將由物質條件決定的統治意志、人民意志客觀化為法律形式,并進行權威性配置的過程。由科技成果轉化中的資金問題為角度介入的針對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實效分析似乎說明了兩方面的問題:第一,科技成果轉化法在近二十年的時間中并未能對科技成果轉化中最為核心的資金問題提供有效地法律促進;第二,科技成果轉化法律規范本身在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的法律規范設定上仍然存在問題。如果以此為基礎對科技成果轉化法的綜合實效進行推衍,在資金問題上所顯現出的法律局限性將會在很大程度上被放大于整個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的諸多方面。如何改善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實施現狀,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中的資金問題,具體還需要從以下幾個層次入手:
科技轉化法應該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設置法律規范,科技成果產出與轉化的法律規制功能不應該匯集于科技成果轉化法一身。基于當前“立項階段投入大量的經費和人力,轉化階段的成果卻與市場脫節”的現狀。前期應該有專門法律控制科技產出,就科研立項、成果產出數量等問題進行法律促進;后期應該有專門法律控制科技產出,就科研成果產出的市場意義等問題進行法律促進。(就該問題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似乎也是一部立法目的不甚清晰,不甚符合我國科技制度實踐情況的法律。其立法目的在第一條被設定為“促進科學技術進步,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促進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內容上也如該法條規定,既不僅僅指向科技成果產出,也不僅僅指向科技成果轉化,既沒有指向科技成果產出,也沒有指向科技成果轉化。)科學技術進步法與科技成果轉化法兩部科技型法律應該起到共同促進科技立項與成果產出的之間關系,從立項開始控制科技成果的市場意義。
中國自古來以來自然科學并不發達,梁漱溟先生指出,“知識即力量”之言極是,中國文化在古往今來歷史中之所以見優勝,無疑是知識的力量,但是,中國人似乎又并不是以知識見長的民族,此觀與其開化很早,文化壽命極長,卻至終不能產生科學技術,便可知中國人的長處不在于科學技術。由此可知,即使在中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飛速向前的當今時代,更符合中國人特質與接受習慣的仍然是加載著人倫道德理念的文化精神。因此,技術與市場的關系在西方似乎是順理成章的,有技術就要投入市場,通過市場再發展新的技術,但是,在中國社會并不如此自然而然。中國古來對技術的不熱衷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經濟地位高歌猛進的今天依然如此,因此,才需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通過多種形式將技術與市場的簡單關系,擴展到人事關系、職稱、福利、工資等多個國人關注的領域中來,通過這些與之相關的要素表達技術在市場中的重要地位,而這些需要依靠科技成果轉化來獲得實現。
盡管如此,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在這方面的表達仍然顯得間接和富有局限性。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中指出,文化是把中國人民結合為一個民族整體之基本要素。文化是潛在力量源泉。如何將技術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依托文化進行推進,展示技術在市場經濟中的優勢地位,鼓勵忽視技術的人群從中國傳統的人文理念中抬起頭來重新審視技術的作用。當然,這種觀念的形成并不可能藉由一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來實現,但是,這部法律至少應該在開篇,開宗明義地申明科學技術的特殊性,可是,無論現行科技成果轉化法還是其修正案中,均未以一種可以用以深入中國人人心的表達形式進行表達。該法的表達形式一如既往的充分地體現了法律的工具化特性,沒有反映出法律的人文化特征。也許法案的起草者認為表達方式并不重要,可是在中華傳統理念中,表達內容與表達形式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在很多人的心中,表達方式決定了內容能否被接受。文化注定較之技術在我國社會發展的現階段更容易推廣與普及,并獲得認同與接受。
[注 釋]
①1996年度全國重大科技成果應用情況統計[R].1996.
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2012年全國科技成果統計年度報告[R].2012.
③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2013年全國科技成果統計年度報告[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