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琳琳
中共大連市旅順口區委黨校,遼寧 大連 116000
黨的十八大報告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與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有機結合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新形勢下黨進行各方面建設所面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對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作了全面的部署,提出要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要求。這是中國共產黨對自身建設認識上的又一次飛躍,更是對形勢發展、人民期待的積極回應。黨的建設關系黨和國家的發達興旺,是整個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政治保證。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黨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而如何提升黨的自身建設,推進黨的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和法治化建設,則需要法治作為其建設發展道路上的堅硬基石。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它的本質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要求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也是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法治的作用就在于確保公民權利的實現,未來法治的發展就是圍繞著人的主體性和維護人的尊嚴而展開的。因此,樹立以人為本的法治思想是確保黨權力正當行使的首要條件。黨員領導干部,應該謹記手中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不能將為人民服務的權力變成向人民伸手拿要甚至傷害人民的資本。黨員干部作為普通人沒有高于他人的特權,在法律面前必須是平等的、服從于法律的,這理應是每一位黨員干部的自覺。
對權力進行監督和制約。任何權力都有被濫用的可能,沒有監督和制約的權力不僅會傷害到社會,更會損害黨自身。十八大報告以專門的段落闡述了“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起目的就是要確保國家機關行使權力能夠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進行。權力濫用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腐敗,在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就顯得尤為緊要。
權力的獲得實現法治化。民主是使權力能正當合法產生的有效措施。但是如果沒有法治,民主就沒有保障。所以,要不斷完善民主制度,具體來說,要對獲得權力的主體的相關主體、取得條件、獲取程序以及違反規定所應承擔的責任后果均以法律形式作出明確的規定。
權力使用實現法治化。權力的法治化,分為權力內容的法治化和權力行使過程的法治化。權力內容的法治化包括權力主體享有的權力應當由法律進行明確、具體的規定,以此來保障權力擁有者嚴格按照法定內容行使權力、規范自己的行為,這也是權力法治化的核心部分。而權力行使過程的法治化是指權力的行使必須嚴格依照法律的既定規定程序進行,用法定程序對權力的行使過程進行監督規范,可以避免權力被濫用。
權力監督的法治化。權力的監督是一個系統的全面的工程,從立法、執法等方面都要做到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執法力度要嚴格,對于涉及到人、財、物、事的關鍵環節要重點防控,嚴格規定,做到全程防控。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還是要進行公開,嚴格信息公開制度,讓權力置于陽光下、置于人民的監督下,確保權力的健康運行。如此才能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特權現象從本質上是與公平正義的理念和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相違背的。因此,要遏制和清除特權現象就必須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遵從憲法法律的權威性,樹立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和人人平等的權利原則。
法治原則是憲法的根本要求。法治原則基本含義就是依法辦事。依法治國就是法治原則在國家治理層面的體現,既是按照法律來治理國家,任何組織或個人不能超越法律享有特權。法治原則是社會主義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早在黨的十五大就已經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黨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同時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了憲法第五條。
這是不僅是將依法治國上升為憲法規范,也是將法治原則融入國家治理。至此中國的法治之路有了堅實的憲法基礎和依據。只有樹立憲法的威信,崇尚法律的權威,才能樹立法治觀念,才能反對一切人治觀念、特權思想和腐敗問題。
腐敗問題的產生往往是由于特權,特權就意味著不平等,因此要強調平等原則,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論什么身份的人只要觸犯黨紀國法,都要嚴懲不貸。唯有用法治消除特權,才能從根源上杜絕權力產生的腐敗問題。從制度層面上說,要消除特權思想,則必須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對公權力需要卓有成效地進行約束。制度的力量會逐漸消解“人治”的痕跡及負面作用,在現代制度的框架之下,使得權力規范化和透明化,也使得公民個人權利受到的束縛得以解放。規范而有強制約束力的制度,有助于將官員的權力被限定為法律賦予的職權。要完善相關法律,規范行政行為,對違法行為加重懲處力度,編制嚴密的制度牢籠,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的有效機制。除此之外,逐步建立并完善修改監督權力運行的具體制度,不斷擴大監督的范圍和力度,包括黨內監督和黨外監督,人民監督和輿論監督等,使特權在運行過程中成為“不可能”。要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的工作力度,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絕不讓任何腐敗分子逃脫黨紀國法的懲處,才能有效打擊和遏制特權現象。
首先,要培養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形成法治思維。執政黨具有什么樣的思維觀念,它將以表現此種觀念的方式維持并推動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然而如何規范行政權力,使之能做到更好的為人民服務,這就需要廣大黨員領導干部除了具備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以外,頭腦還應當具有法治思維和能按法治方式進行行政行為。當前,我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仍然較為常見。在一部分黨員領導干部心目當中依然沒有建立起憲法和法律權威意識,更有一些黨員領導干部權力意識強于法律意識,仍然習慣于以人治的思維和方式處理各類問題。依法治國要求要旗幟鮮明地樹立法治的權威,把法律作為取得權力、行使權力、監督權力的基本遵循和衡量標尺,把法治思維法治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改變人治的思維和以此帶來的陋習。由此才能將各項工作納入進法治軌道,黨內黨外形成良好的程序規范、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
其次,要破除“官本位”思想,樹立“民本位”法治思想。法治進程中最大的矛盾是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的矛盾。限制權力,保障權利,這不僅僅是法治的精髓,更加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核心。限制公權力,不僅是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和主張,也是防止權力腐敗,催生權力的正向作用的必然要求。保障公民權利,制約國家公權力,不僅僅要在口號上理念上盛行,更要在實際行動中踐行。須知公權力和公民權利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每一項公民權利的宣布,就等于公布了國家權力的禁區。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作為一個國家中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他的一個首要作用就是服務人民并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這是黨存在的目的也是黨存在的基礎。以人民的權利保障和需要作為行政行為的目標和指向,這是法治的精神所在,也符合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再次,增強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法律意識,夯實依法行政的基礎。增強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法律意識,這不僅是我黨對公務人員內在修為和自身素質提出的標準,同時也是決定國家發展效果的內在的、關鍵的因素。法律意識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思想和法律知識三個部分。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都是一種主觀心態上的認識,這兩個部分通過宣傳、警示教育等方式可以塑造和強化法律思想,從而形成正確的法律心理。而正確的法律意識和法律心理又能避免行政機關的公職人員在對事物認知上出現偏差,避免其出現違法的行為。而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影響到行政機關的公職人員在執法行政過程中能否依照法律規定對行政行為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執行,決定其行政作為的規范與否。因此增強法律意識是提高行政機關公職人員依法行政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重要基礎。
最后,要提高廣大黨員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方式行使職權,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正處于轉型期,大量的社會矛盾凸顯出來,而當前國家治理的一個重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就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問題。因此,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否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解決矛盾就成為維護社會穩定問題中的關鍵問題。目前在一些地方對于社會矛盾糾紛的處理往往習慣采取堵截瞞報的現象,此種野蠻的做法長期以往會形成“越維越不穩”的怪圈。而法治目的就在于構建一個程序井然,渠道暢通,問題矛盾能夠依序一定的原則和規定有效化解解決的社會秩序。而作為這個秩序當中的“疏導著”、“執行者”,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則必須具有適應這個社會發展的法治思維,否則不但不能適應社會需要,而且容易造成“道路擁堵”,反而制造更多的矛盾和糾紛。社會矛盾糾紛越復雜就越需要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人具有較高的智慧和能力,而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就是必備的智慧和能力,是化解矛盾糾紛最行之有效的思維和方法。
選擇法治路徑來進行國家治理,這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先進政黨的必然選擇,也是其提高自身建設,實現黨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要實現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和法治化建設,就必須以法治作為其發展道路上的堅硬基石。只有真正在上法治的康莊大道,黨的發展才會越來越輝煌,國家的未來才會更加有保障。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07.
[2]羅豪才.憲法與行政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67.
[3]本書編寫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3,214.
[4]呼旭光,趙麗.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