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歡歡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近年來,飆車案件屢屢發(fā)生,2009年的杭州胡斌飆車案,2012年的深圳飆車案,最近的2015年4月11日北京豪車飆車案等等。其中伴隨著人員傷亡和財產的損失。那么飆車行為造成的損失,保險公司是否應該賠償。本文主要通過一個真實的案例分析在現實生活中保險公司的做法及法院的判決及理由。
2013年6月,孫某和蔣某相約飆車。在追逐過程中,兩車失控后與行道樹發(fā)生碰撞,造成兩車損壞。事發(fā)前,孫某與蔣某車速一度達108 公里每小時及90 公里每小時,而事發(fā)路段限速40 公里/小時。事后,公安機關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孫某、蔣某共同承擔本起道路交通事故全部責任。孫某、蔣某因交通肇事罪分別被法院判處刑罰。隨后涉事車輛車主陳某。向保險公司理賠車損險,但保險公司認為,保險事故系飆車行為引發(fā),系故意犯罪,根據車損險條款約定可不予理賠。2014年6月,小陳訴至法院,要求向保險公司理賠車輛損失及物損評估費用10 萬余元。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小孫與小蔣對涉案交通事故共同承擔全部責任,因此保險公司按50%的比例承擔本案所涉理賠責任,一審判決保險公司應賠償小陳5 萬余元,駁回小陳其余訴訟請求。保險公司不服,提起上訴。
上海市第一中級法院經審理后認為,飆車行為所導致的本案系爭損失,實質為該駕駛員的自覺行為所致,屬故意導致保險事故,上訴人據此主張免賠,符合系爭保險合同的約定,其主張具有法律及事實依據,法院予以采信。最終,二審改判駁回了被上訴人小陳的原審全部訴訟請求。
該案的一審法院和二審法院作出了不同的判決。二審法院改判,駁回被上訴人陳某的原審全部訴訟請求。二審法院判決的理由在于,二審法院認定保險法上的故意,并不以該種行為的可罰性為依據,而應側重于行為人的主觀狀態(tài)。除被保險人以損壞保險標的物為目的的故意行為外,還應包括被保險人故意將保險標的物置于可預見的且不必要的危險狀態(tài)下。機動車保險條款第七條第一款約定:“下列情況下,不論何種情況下造成保險機動車的任何損失和費用,保險人均不負責賠償:(一)……被保險人或其允許的駕駛人的故意或犯罪行為。”
本案保險事故發(fā)生原因為被保險人允許的駕駛員的飆車行為,此種行為是該駕駛員有意為之的不必要行為,且作為合格駕駛員其應當知曉該種行為導致損害的可能性極大,對保險標的物及他人具有高度危險性。故此種飆車行為所致本案系爭損失,屬故意導致保險事故,上訴人據此主張免賠,符合系爭保險合同的約定,其主張具有法律及事實依據,法院予以采信。
公序良俗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民事糾紛的仲裁者在法律規(guī)定不足或不違背強制性法律規(guī)范的條件下,可以運用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與善良風俗習慣處理糾紛。
法官在判斷一個法律行為是否違反公序風俗時,可以從法律行為的客體是否違法、內容是否違法、動機或目的是否違法方面來考察。本案中飆車行為本身就是違法行為,而且被保險人允許的駕駛員已受到刑事處罰,故可認定其行為具有相應違法性,且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可以認定該行為違反了公共利益和良善道德。
從財產保險的功能角度分析,財產保險的功能在于填補損害,分擔風險,目的是當保險事故發(fā)生之后,對被保險人的損失進行賠償,使得其盡可能恢復到保險事故發(fā)生之前的經濟狀態(tài)。其保障的是被保險人的合法行為受到的損失,而不是對違法行為造成的損失也給予賠償。如果對飆車行為仍給予保險保障,不但將導致鼓勵犯罪的后果,也將使保險合同的合同目的變?yōu)楸U戏欠ㄐ袨椋⑹股鲜鲴{駛員因其故意行為而獲利,根本違反保險制度的目的。財產保險的基本原則的賠償責任原則中也規(guī)定,保險標的遭受損失的原因,必須在保險合同規(guī)定的保險責任范圍之內。
我國的法律對于飆車行為造成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是否應該賠償問題沒有明文規(guī)定。實踐中遇到類似的案件,就需要法官結合具體的案件事實,行為人的主觀心態(tài),法律的基本原則及保險設立的目的等因素作出判決。由于飆車行為是違法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同時通常會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的損失,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對于飆車造成的車輛的損失,綜合考慮各因素,保險公司可以拒賠。這不僅維護了保險公司的合法權益,而且有利于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秩序。
[1]潘靜波.任性飆車引發(fā)事故保險公司獲判免責[N].東方早報,2015-04-08.
[2]http://www.a- court.gov.cn/platformData/infoplat/pub/no1court_2802/docs/201504/d_2926216.html,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