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李應敏
河南省社旗縣人民檢察院,河南 社旗 473300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河南省社旗縣檢察院充分發揮檢察職能,著力服務保障民生,切實維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2014年以來,先后辦理涉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案件16 件16 人,其中以生產“毒豆芽”(因該類豆芽中含有國家明令禁止在食物中添加的4-氫苯氧乙酸鈉和6-芐基腺嘌呤等物質,長期食用會破壞人體電解質平衡,誘發包括癌癥在內的多種疾病,故俗稱“毒豆芽”。)為犯罪方式的案件9 件9 人,并均已提起公訴。通過對這些案件的綜合分析,發現“毒豆芽”案件呈現七大特點折射五種原因應予重視。
所受理的9 起“毒豆芽”案件均為私人加工、手工作坊式生產等形式分散實施的個人犯罪,暫沒有以工廠規模化生產形式實施的犯罪,也沒有多人分工協作實施的共同犯罪。
涉案人員對“毒豆芽”的危害性缺少必要認識,大多數雖明知不能添加“無根素”、“生長劑”、“AB”粉等來生產豆芽,但并不知道長期食用“毒豆芽”不僅會破壞人體內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素及人體激素平衡,而且對人體還有致癌、致畸的潛在危險。
生產“毒豆芽”所使用的“無根素”、“生長劑”等添加劑以及漂白粉、尿素等在貿易市場、化工產品專賣店、農資門市部、雜貨店以及市場上流動攤點很容易買到,無需任何手續或身份證明。“無根劑”每支銷售價格約為0.1 元,每10公斤綠豆只需要一支“無根劑”,而10 公斤的綠豆就能生產約60 公斤的豆芽。
不法生產者在泡制豆芽時,只要在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無根素”、“生長劑”,在豆芽上噴上一定比例的漂白粉水后定期澆水即可,甚至部分銷售添加劑的商家在銷售時就直接告知勾兌比例。另外,正規豆芽生產日期一般為10天,而使用添加劑的“毒豆芽”生產日期一般為2-3 天。
“毒豆芽”的生產以家庭手工作坊類生產模式為主,生產較為分散,隱蔽性強。辦理的9 起“毒豆芽”案件,全部為手工作坊式生產,生產場所要么是在居民區自己家中,要么是在城鄉結合部租賃的民宅內,消無聲息,隱蔽作業,難以發現。
“毒豆芽”銷售流動攤點多、流通鏈條長,消費者眾多且分散,危害結果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和較長的“潛伏期”,對食品有毒物成份的鑒定需要到地市、省會等地的專門機構進行,這使案件的偵查取證較為困難。
“無根素”、“生長劑”等屬于激素類農藥,但沒有農藥登記證,屬不合格農藥。而豆芽生產者卻能通過網絡或街頭流動攤點輕易購買到,導致“毒豆芽”的上游犯罪追查困難。調查的9 起“毒豆芽”案件的涉罪主體均為豆芽生產者,沒有一名“無根素”、“生長劑”等產品的生產者或者經銷者就是很好的例證。
當前,我國同時賦予農業、質監、工商、衛生等部門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權。但針對豆芽這個屬于食品和農產品之間的臨界產品,究竟屬于食品還是屬于農產品,國家沒有明確規定,出現了多個部門都能監管,又都不能監管到位的情形,導致了對豆芽監管出現交叉和盲點。另外,政府雖然有時也組織開展多部門的“專項行動”、“聯合檢查”,但大多是“一陣風”,持續時間較短,難以形成長效機制。
“毒豆芽”的生產周期比正規生產豆芽的周期縮短了7-8 天,且產量比正常豆芽提高2 倍多,賣相好,價格低、利潤大。“毒豆芽”從業者在利潤面前完全喪失了道德、誠信的底線,全然不顧可能給消費者身體健康帶來的危害,不惜昧著良心將所生產的“毒豆芽”賣給街坊鄰里。
“毒豆芽”生產有小、散、亂的行業特點,其加工作坊空間規模小、從業人員數量多,但生產場所分散,多為家庭式手工小作坊生產。另外,“毒豆芽”犯罪行為大多生產銷售一體化,而小作坊和銷售攤點既不辦理經營許可證,也不進行登記備案。這些特點導致了“毒豆芽”生產和銷售難監管、難查處、易生存,也增加了案件查辦的難度。
消費者選擇食品要求外觀好看,色澤鮮艷。有此誘因,生產者就想辦法迎合消費者需求,在生產豆芽時添加有毒有害的添加劑,使豆芽長得粗壯長,無毛根,滿足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另外,“毒豆芽”比正常生產的豆芽價格低,一些消費者貪“小便宜”的心理也無形中為“毒豆芽”的生產銷售推波助瀾。
今年5月3日“兩高”聯合公布《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雖然降低了食品安全犯罪的門檻,但對“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仍存在一些需要在具體個案中作進一步認定的問題。食品添加劑的廣泛使用和相關安全規定的相對滯后,導致豆芽這種食品生產行業的安全標準幾乎處于空白狀態。
要通過各種途徑大力宣傳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性,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文字來宣傳“毒豆芽”的危害性及其鑒別方法,及時曝光危害食品安全的相關案例,提高消費者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識假辯假能力,發動群眾自覺抵制“毒豆芽”等有毒有害的食品。
一方面要加強檢察機關內部的銜接協作,通過制定規范性文件,對本院相關業務部門在行政執法檢察監督中應如何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對辦案中發現的行政執法監督線索和職務犯罪線索及其處理結果實行雙向移送等內容做出明確規定,以節約檢察資源、提高監督效率,實現行政執法檢察監督的長效性、規范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強化對行政執法機關的監督與協作,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行為動態監督機制,督促行政執法機關依法、規范、正確履職,推動食品安全全過程、全方位無縫監管的實現;依托“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通過完善檢察、公安機關與行政執法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臺、案件線索移送和檢察機關提前介入、專案會商等機制,及時發現、從嚴處理危害食品安全案件,不斷增強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合力。
檢察機關在充分發揮批捕、起訴職能,對“毒豆芽”等危害食品安全類刑事案件啟動快速辦理機制,積極引導偵查的同時,要集中查辦和懲治食品安全領域貪污賄賂犯罪案件,特別是要從嚴查處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腐敗問題,不論涉及到誰,都要一查到底,絕不姑息。進一步加大對食品監管領域失職瀆職行為的查處力度,對發現的國家工作人員在食品安全監管和查處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活動中涉嫌徇私枉法、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等犯罪的,要組織精干力量,認真、快速查辦,從嚴懲處。
針對“毒豆芽”案件反映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漏洞、監管模式落后等問題,檢察機關要依法向有關職能部門提出檢察建議,有針對性提出整改意見,促進其堵塞漏洞,健全機制,逐步實現對食品生產、銷售全過程、全方位的無縫監管,凈化食品市場。
食品安全犯罪對社會的危害性較大且影響深遠。在辦理食品犯罪案件時,我們應該嚴格把握證據標準、準確適用法律,一方面要從嚴打擊,另一方面還要正確規范和引導食品行業安全、健康、快速的發展,引導消費者正確合理的消費。
[1]孫建保.刑法中的社會危害性理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