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元馨
江蘇省儀征市人民檢察院,江蘇 儀征 211400
三階層犯罪論體系是指犯罪論體系包括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及有責性三個層次。三階層犯罪論體系多見于大陸法系國家,以德國和日本為典型。雖然迄今為止,多有批評并有很多次修正,但就其所建立的犯罪論階層體系,用來檢驗某行為是否符合刑法所要求的國家刑罰權的功能與及約束法律適用者的要求,至今仍難有足以撼動其地位的其他見解產生。“三階層”犯罪理論包括三個方面:(1)該當性,構成要件的該當性指的是犯罪必須符合該罪的各種要件,主要是主體、主觀狀態、行為、行為所造成的危害、因果關系等。只有符合這些要件,法律才認可該罪的該當性。(2)違法性,違法性應以是否侵害法益來判定,法益作為保護核心,雖有其必要,然而在違法性的實質解釋以及具體個案的適用上,均無法完全排除法益以外的要素,亦即認定違法性的實質,應以法益的侵害與危險作為起點,而是否應以其作為可以發動刑罰對象,則須斟酌行為人的行為違反法規范或法秩序的具體情事,并加以綜合判斷,始足以滿足違法性的實質。(3)責任,即有責性。所謂有責性,是指能夠就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譴責。一個人實施了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但是并未造成任何后果、影響,其就不具有有責性。三階層犯罪論體系即是指這三個階層,其中違法性在三要件里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攸關犯罪成立與否,正在于違法性的實質。所以就犯罪階層體系的討論而言,雖然其討論順序在三階體系中并非優先討論,但實際上違法性層次系處于整個刑法的核心樞紐位置。所以違法性的實質內涵,在近代刑法區分為犯罪論與刑罰論的概念下,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連結刑法的整體性,亦即由違法性的實質內涵加以向后延伸,則構成國家刑罰權的責任層次的基礎,向前則為立法者借以制定形式實體法規或各種特別刑法構成要件的基礎。
在三階層犯罪論體系中,對于犯罪行為的價值判斷是通過違法性判斷認定的,在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基礎上,將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形式上符合犯罪構成,但實質上不認定為犯罪的違法性情形從犯罪中予以排除。則將不法與責任設定為犯罪的內面與外面關系,并藉此將所有犯罪的客觀條件歸屬于構成要件與違法之下,相對于此,責任則是主觀犯罪要素的總體(亦即所謂的心理學的責任概念)。因此,根據該理論故意的定位是屬于責任型態的一種。犯罪論的構成要件具有的保障人權的功能,構成要件本質上既然系用以判斷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在刑法上值得為其動用國家刑罰權的第一道檢驗程序,則其所強調的正是所謂構成要件的犯罪個別化功能,即著重于將犯罪事實類型化。
客觀主義認為,犯罪是對社會有害的行為,沒有客觀的行為,就沒有犯罪,當然,行為沒有侵害法益或者沒有侵害法益的危險也不構成犯罪。構成要件都應當是客觀而中性的看法。換言之,構成要件是從法律價值判斷所切開的客觀、記述性、無價值的類型。為使構成要件與違法性及責任的價值判斷相結合,并成為獨立的犯罪要素,有必要貫徹其上述的客觀、記述性、無價值的特性,依此始能建立刑法理論的完整體系,并依成文法規拘束法官之判斷,以達保障人權的功能。所以,在該概念之下,構成要件不存在有主觀構成要件與規范性構成要件要素。
在構成要件方面,雖然主張三階層犯罪論體系的學者稱三階層一直在忠實的貫徹客觀主義,然而其實際卻包括主觀違法要素以及規范性構成要件要素。在具體罪名中有很多主觀類的表述。此等主觀不法要素系構成犯罪類型的類型要素,不能不認為屬于構成要件,而它們也都有評價色彩,具有彰顯不法特質的作用。其次,構成要件中既然含有必需藉由法官評價適用的規范性構成要件要素,則也意味著構成要件中的確隱藏了必須藉由評價適用的主觀違法要素存在。所以,若欠缺不法所有意圖的內在精神要素,即不能夠以不法的角度來理解犯罪論的構成要件,所以承認主觀不法要素的存在乃無可避免之舉。這樣的見解直接導致的變動,就是使得原本古典體系下可以由純客觀要素說明的不法概念發生動搖。
盡管三階層犯罪論體系有諸多的優點且在很多大陸法系國家運用,但是我國有自身的司法環境,三階層犯罪論體系要想完全直接移植到我國是不太現實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對現行的犯罪四要件學說慢慢加以改進,吸取三階層犯罪論體系中的優點。總之,犯罪構成論學說在我國一直是刑法學理論研究的重中之重,希望未來的學者能夠更加的努力,是我國的刑法學犯罪構成理論更加的豐富、更加的完善。
[1]高銘暄.對主張以三階層犯罪成立體系取代我國通行犯罪構成理論者的回應[J].刑法論叢,2009,19(3).
[2]黎宏.我國犯罪構成體系不必重構[J].法學研究,2006(1).
[3]付立慶著.犯罪構成理論——比較研究與路徑選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