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延新
吉林省吉林市江城公證處,吉林 吉林132011
房產委托、繼承、出售以及贈與等作為房產委托公證的主要方面,國家已出臺相應法律法規對房產委托公證進行具體規范,并授予相應國家部門對房產委托公證進行進一步制約,任何個人以及私人機構不得對其進行有效公證。在為國家公證部門擴大職權的同時,也為公證過程的公平性、公正性以及公開性帶來巨大風險和安全隱患。
一、委托公證以及房產委托書
(一)委托公證是近些年來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項民事行為活動,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委托公證是國家授權的公證機關對委托人提出申請的待公證對象進行依法有效委托的行為。委托人根據國家公證機關開具的委托書或者委托合同進行與委托事項有關的所有法律活動,都在法律保護之內。委托公證政策的實行對國家相關領域的完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礎。
(二)房產委托書是房產委托公證的主要書面材料和法律依據,是由國家相關的權威部門制定,由房產委托公證機構代為執行的法律文書,一旦形成,即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一般來說,委托人在申請房產委托公證之后,必須按照規定填寫房產委托書。
(三)房產委托書上所呈現的信息有委托人的基本信息資料、房產委托權限以及委托期限等方面?;拘畔ň哂型耆袷滦袨槟芰Φ奈腥撕褪芡腥说耐暾彰?、需要委托公證房產的所在地的詳細地址以及房屋現在的所有權歸屬。房產委托權限包括房屋的抵押權、變賣權、出租權等受托人具有的一般性權利。委托期限的制定由委托人決定,委托人有權對房產委托公證過程中出現的關于房產委托期限的問題提出質疑。
二、房產委托公證中存在風險
(一)就委托方也就是賣方來說,由于房產委托公證是在委托方提出申請后的有效期限內受托方單方面的行為,若委托方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受托方將房屋的產權進行轉交、變賣等非法民事活動,當受托方逃走后,委托方將對原轉交、買賣方進行違約賠償。這不僅極大地損害了委托方的財產安全,更不利于房產交易的正常有序進行,對于社會穩定和諧造成不良影響。
(二)從買房人的角度來說,一些非官方的中介公司會周旋在買賣雙方之間,尋找公證過程中的法律盲區和漏洞。當買方將錢款支付給賣方后,有時房產權沒有過戶給買方,此時房產權仍然屬于賣方,若此時中介公司不給買方辦理房屋委托公證的話,那么房屋的產權將一直歸買方所有。因此,在買房時,一定要注意錢款與產權一同移交,這樣買方才不至于蒙受損失。
(三)對于公證機構來說信譽極其重要,也就是說公證機構的權威性以及良好社會形象是保障房屋委托公證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但是有些房屋公證委托人在委托書上簽過名之后,由于市場行情、個人情感等因素的變化,致使委托人反悔,不承認曾做過房屋委托公證。根據中國公證協會頒布的《辦理房屋委托書公證的指導意見》,房屋公證委托證明必須本人親自辦理,并承擔法律責任。對于公證機構來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提起訴訟,但這也給社會輿論帶來不利影響,降低了公證機構的社會形象。
(四)對于國家社會財產安全來說,有力的公證將會使財產分配更加合理有效,反之,就會給國家和社會、人民的財產帶來巨大損失。比如,委托人利用假房產證或者冒名的關系騙取有效公證,進而利用房產公證來進行房屋的買賣、抵押貸款等民事活動,就會使得國家的有效資產不明,不利于市場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甚至使國家蒙受巨大的損失。
三、防范風險的有效措施
(一)在政策保障層面,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委托人和受托人、公證機構的具體權利和義務進行詳細規定,并要求在進行房產委托公證之前,三方都應了解相關規定,并在公證過程中遵守相應法律法規,不能逾越規定的權利,違背自己的義務。當公證過程出現紕漏時,會產生具有法律效力的后果,公證人應就具體問題進行有效協調,不能放任不良影響發展下去。
(二)公證機構應對于委托人是否具有正常的民事行為能力進行鑒定。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公民成年的界定是18 周歲?!睹穹ㄍ▌t》規定,16 周歲以下的公民,即使以自己的勞動為主要收入來源,也不能視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不能擔任委托人身份。有些父母委托人會將委托人姓名寫成未成年的孩子,不論出于何種原因,由于未成年的孩子從法律意義上來說不具備相對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不能擔任委托人身份。中國公證協會在《辦理房屋委托書公證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公證機構有權在公證書中加尾注,旨在對委托人的房屋處分權做出證明。在遇到此類情個人利益造成實際損害或者有造成實際損害的危險的屬性[3]。正當防衛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因為正當防衛正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不法侵害而采取的行動,因此是要提倡的行為。
我國《刑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刑法在犯罪發生之前是禁止性規定;在犯罪之后,則是處罰的依據。當犯罪正在發生的時候,如果不賦予公民通過反擊及時制止正在進行的違法犯罪行為的權利,則不但會使公民和國家等的利益遭受不必要的損失,還會助長違反犯罪行為。
本案中,吳某是在李某、孫某不法侵入其宿舍,并對其毆打,在其本人和同宿舍其他人的人身等合法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為了免受侵害而采取的反擊行為,從而對李某和孫某造成了必要的損害。
四、防衛行為必須針對侵害人進行。正當防衛是為了使合法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因此必須針對侵害者本人展開,包括針對其人身,也包括針對其財產等權利展開。防衛第三者的行為不是正當防衛行為。
本案中,被害人李某首先深夜非法闖入吳某的宿舍,在吳某反抗毆打的過程中,以鐵鎖砸向吳某,導致吳在極度恐懼和慌亂中以水果刀刺中李某的左胸,導致李某死亡。因此吳某的行為是針對不法侵害人李某本人的防衛行為,而防衛行為造成李某死亡。
五、防衛行為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庇纱丝磥恚绻佬l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損害,則屬于防衛過當。防衛必要限度是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法律界限。
吳某一案中,李某和孫某在深夜非法侵入吳等人的住宅,在其完全無防備的情況下,對其毆打,并撕扯其胸衣,使其裸露,吳某在極度恐懼、屈辱和慌亂中,下意識地反擊,她的反擊行為應該屬于為保護重大的權益-生命健康權、人格尊嚴權、財產權等,而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在這幾種法定情況下,《刑法》允許正當防衛可以造成傷害和死亡的結果。本案中,李某和孫某等人非法闖入吳等人的宿舍并對其毆打符合《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中的行兇暴力行為,嚴重危及了吳某等人的人身安全,因此吳某的防衛行為造成李某的死亡是在《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許可的范圍內,因此不屬于防衛過當。
綜上所述,本案中吳某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行為,不存在防衛過當,其防衛行為雖然造成了李某的死亡,但是她是在面對將要嚴重危及自己人身和生命安全的暴力侵害情況下,對李某進行的反擊行為,因此是屬于具有無限防衛權的正當防衛行為,沒有超過必要限度,因此不應負刑事責任,也不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1]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查院訴吳某故意傷害案[N].高法公報,2004:338.
[2]曲新久等.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53.
[3]曲新久等.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