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地稅制的不足與完善——以澳大利亞為例
鄧麗麗
石家莊經濟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31

摘要:土地對于國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國進行過多次土地的改革,但是在一些地方,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澳大利亞土地稅征收的科學性、完善性排在世界先列。筆者認為我國應該借鑒澳大利亞的先進經驗,將土地市場價值作為計稅依據,逐步實行累進稅率,進而完善稅制結構,擴大征收的范圍。
關鍵詞:土地稅收;累進稅率;征收范圍
中圖分類號:F816.11;F812.42
作者簡介:鄧麗麗(1991-),女,漢族,河北獻縣人,石家莊經濟學院碩士,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專業,研究方向:污染防治。

土地稅在稅收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諸多行為稅的總稱。對國家來講,土地稅制如何實施直接影響國家土地資源的調控、土地資源的配置和財政賦稅體制等重大方面。筆者將對澳大利亞土地稅制進行介紹,試圖找到一些可以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一、現行澳大利亞土地稅收制度的特點及其成果
(一)現行澳大利亞土地稅制的特點
筆者將從取得土地、保有和轉讓土地等行為介紹其土地稅制特點。
1.取得土地環節
所謂的土地取得稅是指個人或團體取得土地的所有權而課征的一種稅收,通常按照土地的取得方式的不同來設置稅種。澳大利亞只在土地買賣時才需要繳納印花稅,此種做法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并且采用超額累進稅率的印花稅在澳大利亞各州其均不相同。
2.保有土地環節
在保有土地環節,澳大利亞稅收先進之處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以土地價值作為計稅依據。土地的價值體現于評估基準日買賣雙方進行公平交易。土地市場價值被土地的最佳用途所決定。二是采用土地累進稅率制,按照不同的征稅對象,依數額多少劃分成若干個等級。根據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按照不同的標準征稅,稅收便可發揮調節貧富差距的杠桿作用。三是稅收征收范圍廣泛,稅基比較寬。在澳大利亞境內,基本上所有地區都需要征稅。納稅義務人將土地代理人以及土地的受益人包括進來。
3.土地的轉讓環節
澳大利亞政府征收土地轉讓稅具有兩個主要特點:其一是采用土地實時市場價值或者土地轉讓中比較高的收益作為計稅依據,而這點正是與土地保有環節相區別之處。其二是采用了累進稅率。并且以土地市場價值或轉讓收益的全額作為征稅的對象,類似于我國的收入納稅,土地轉讓稅率也隨著土地價值的增加而有所提高。
(二)澳大利亞土地稅收制度的成果
1.推行累進稅率調節了社會收入分配
隨著社會財富積累的是人與人之間貧富差距的拉大,經濟難以得到有序發展。澳大利亞對土地稅的征收采用累進稅率,伴隨著土地價值的增加,稅率也會隨之加計征收。如此,政府不僅達到了調節稅收的作用,而且也保證了政府的弱勢群體的關懷和照顧。
2.采用土地市場價值作為計稅依據促進了土地資源合理配置
將沒有經過改良的土地價值作為澳大利亞的計稅依據,澳大利亞政府成功抑制了市場上土地價格的不合理性。調節土地市場價格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稅收,如果手段得當,能夠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土地資源、減少評估成本。
3.選擇土地轉讓環節稅基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土地轉讓稅的采用使澳大利亞的稅收體制得到了優化。因為土地轉讓稅使得交易成本大大增加,所以它規范了澳大利亞土地的轉讓和交易秩序,規避了澳大利亞土地頻繁無序流轉的各種亂現象。
二、我國現行的土地稅收制度及其不足
(一)我國現行的土地稅收制度簡介
我國的土地稅主要在三個方面征收:土地保有課稅制、土地取得課稅制和土地轉讓課稅制。土地的取得環節主要包括耕地占用稅,土地轉讓環節主要包括土地營業稅、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7個稅種,但是在土地的保有環節則只有城鎮土地使用稅。進年來我國政府積極地進行了一系列土地稅制改革與探索。
(二)我國現行稅收制度的不足
1.單一稅率制不科學
我國設置土地稅大多采用的方法是:單一稅率。而與之相反,土地增值稅卻采用了四級超額累進稅率。這種做法有很多弊端。比如其中之一是不能讓土地稅收起到調節社會財富分配及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作用。再次,使用此種稅率還容易引發土地投機等問題。
2.以土地面積計稅的方法不科學
我國土地稅的計稅依據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與土地直接有關的各大稅種一般都是使用土地面積作為計算稅收的根據。然而,這樣的計稅方式極易導致土地實際價值和計稅價格的不配套,土地的價值不能在土地稅額征收上得到有效的體現。這意味著,對于擁有相等面積的土地,但收入有很大差距的人卻要承擔相同的稅負。這樣的做法在社會上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稅收作為社會財富分配的一個杠桿,不能有效及時的向窮人傾斜,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就會越發的明顯。
3.稅制的基本政策功能不強
土地稅制基本政策應該發揮調節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等多方面的功能,而不僅僅局限于滿足國家財政的增長。我國土地稅制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首先土地稅收對我國土地市場的調節力度不夠,使得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難以提高。其次,在土地的流轉環節存在著稅種偏多的現象,造成土地稅的重復征收。與之相對,土地的保有環節所設置的稅收種類又太少,使得土地的流轉所需成本太高,不利于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澳大利亞的土地稅制于我國的啟示
通過上文的介紹,可以看出我國與澳大利亞在土地稅制的征收上存在著一致性和差別性。雖然兩國在很多地方存在不同,但是對于發達國家的一些先進經驗,我國仍然需要在改進的原則上加以吸收和利用,以期使我國的土地稅制更加的完善。
(一)變更計稅依據
我國現存的土地稅種是以實際占用面積為土地的計稅依據。然而,現實中土地的面積是固定不變的,無法與快速增長的經濟相關聯。土地市場靈活性的缺乏使征收的名義稅額與實際稅額不相符合的現象頻繁出現。與我國不同的是,澳大利亞以土地市場價值作為計稅依據,這樣的做法在根本上穩住了土地稅收的實際價值。我國應學習澳大利亞的做法,并建立與之匹配的土地價值評估制度,成立土地價值評估機構,完善土地價值評估體系。
(二)實行累進稅率制
調節貧富差距是我國政府必須堅持不懈努力的一項重要事業。必須做到利用一切可以應用的方法使財富分配得以均衡,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使社會更加和諧。在土地稅的征收上采用累進稅率就可以有效的解決上述問題。它帶來的好處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增加土地的持有和轉讓成本的同時減少土地投機的產生,間接調節了社會收入分配。其次,累進稅率的采用使得澳大利亞政府財政收入穩定的增長。我國應學習澳大利亞實施累進稅率,探索出與國情相結合,以經濟發展狀況為依據的科學土地稅收體制。
(三)改革稅制結構
我國現行的稅制結構存在許多不合理的現象,在以后的土地稅制改革中應該以簡單化和統一化為重點。依靠稅制的深化改革,將重復設置的稅種僅習慣合并,把與國情不符合的稅種予以取消,并且增加必要的新稅種,優化土地稅制結構。在土地的保有環節,可以設置土地限制水、物業稅和房屋稅,并可以減少土地流通環節的稅種,使稅收體系逐漸完善。
(四)擴大征收范圍
現行我國房產稅的征收范圍還是過于狹窄。僅僅包括塵世、縣城、工礦區和建制鎮等范圍,不包括本應包括在內的位于農村的非農房產和非農建設用地。這樣的設置造成了城市與農村的明顯不公平,成為非農建設土地和農村鄉鎮企業用地濫用的原因之一。較之我國,澳大利亞廣泛的土地稅征收范圍非常值得我國學習此,我國在接下來的稅制改革中將農村的非農用納入課稅對象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杜雪君,吳次芳,黃忠華.臺灣土地稅制及其對大陸的借鑒[J].臺灣研究,2008(5):45-47.
[2]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中國:啟動新一輪的稅制改革[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3]譚術魁.進一步改革我國土地稅制的思想[J].中國農村經濟,2000(1):56-57.
[4]曲順蘭,路春城.構建節約型社會與土地稅制的完善[J].稅務研究,2006(2):23-25.
[5]任常軍.淺議城鎮土地使用稅修訂后體現的經濟信息[J].國土資源導刊,2008(6):16-17.
[6]江月.個人所得稅稅率的國際比較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與管理,2008(4):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