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保林 呂 娜 韓建林 梁茹珊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北京100000
村委會選舉制度推行以來,農民的參與意識越來越強,能力也有所提升。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帶有很強的局限性的,依然有許多村民表示很冷漠甚至帶有抵觸情緒,導致最終的選票根本不能表現實際情況。目前的村委會選舉中有很復雜的利益、情感關系,因此選舉過程中會出現和中現象,打消了村民選舉的積極性[1]。而村民選舉也是我國政治的一部分,推動了我國基層民主政治的發展,但是目前的選舉水平還遠遠不足,政治冷漠依然很普遍,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也就是不參加村民選舉,不投票。調查顯示,我國農民在選舉中棄權的現象一直很嚴重,在村民選舉中每次都投票的有10.9%,偶爾投票的有32.8%,不投票的有45.3%,可以看出有大約一般的農民保有政治冷漠態度。而村委會對這項工作也不重視,沒有讓農民意識到村民選舉的重要性,導致有的村民拿到選票后忘記了投票[2]。即使參加了投票的村民中,也有一部分是收到了利益驅動的,調查的數據也并不能反映實際情況。
農民對被選舉權的重視甚至還沒有選舉權高,而在一些貧困地區,農民剛剛達到溫飽線,根本沒有參與政治的需求,對于選舉與被選舉都非常冷漠,甚至害怕參與政治。例如江蘇省的調查顯示為,有18.6%的農民在五年內參與過干部競選;81.4%的人沒有參與過干部競選。而在參加的村民中有38.2%的人是并不想參與的,總體的農民參與政治意識水平偏低。而江蘇省作為我國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的省份尚且如此,那么西北省份的農民參與政治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2]。
之所以實施民主選舉制度,目的是為了讓村民選出自己心中合適的人選,要求村民明了選舉事項,知曉參選情況,有獨立的意識,直到選舉后果,符合這些條件的選舉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選舉,選舉結果才會有效。但是目前村民的態度很不積極,在投票時有40.8%的村民覺得這是對社會有理的事情,44.8%的村民覺得這只是在完成一項任務,14.2%的村民則表示是在應付,至于結果是誰并不重要[2]。
如今,許多年輕的農村人都進入了城市打工,留在農村的只有老人與小孩,在理論上,青壯年才是農村事物的主體,在村民選舉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農村中的青壯年由于常年在外,不會因為為了參加選舉而特意回來,一般都是委托別人代投,這就成了被委托人的意愿,而有些村委會也不很重視在外務工人員的選票。例如某村莊的調查顯示,有91.3%的在外務工人員不會專程回來投票,而在將選舉權交給別人的時候也不會重視,不會特特意表達自己的意愿,選誰由委托人決定[3]。
農民的行事一般考慮的只是利益最大化,而參加選舉是要耗費人力與物力的,因此農民需要加以考慮,計算成本。如果村民發現自己的選票對結果影響較大,那么他內心深處就會有參與的積極性,反之,如果村民覺得自己的選票投與不投都沒多大關系,那么他一般就會敷衍了事,能避則避。另外,在農村里,選舉結果有時是可預見的,而自己的一票是無關緊要的,即使投給了別人也沒用,因此失去了投票的興趣。例如在一次調查中,許多村民都表示,沒有興趣去投票,因為候選人看上去都一樣,誰當村長都是這個結果,自己懶得跑一趟,還不如搭個便車[4]。
這種消極的現象時間長了會讓村民看不到民主選取的積極性,對村委會選舉會越來越冷漠,越來越消極,認為所謂的民主選舉只是形式而已,結果不由自己決定。同時,這種思想是可以傳播的,也就是說如果有人表達出了消極的思想,那么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持有此想法,于是冷漠的人越來越多,采取一樣的行動,想尋找安全感。
路徑依賴是指政府頒布新的政策時,這一政策形成的模式會被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有足夠強的力量將最初的慣性打破。而村民的政治冷漠即使如此,長期以來,我國農民的地位非常低下,封建注意下的臣民思想根深蒂固,涉及不到政治,因此無論是行為上還是心理上都對政治有一定的排斥。在規定中,村委會是由村民共同選舉出來的,上級政府不得干預,而在實際生活中,干預的界限劃分不清楚,分不清什么行為應該指導,什么行為不該指導,并且村委會的運行離不開上級政府的支持與幫助,所以說,村委會的權力運行依然是向上的。因此,一些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違背了設置的原意,導致村民的民主權形同虛設,因此農民干脆選擇了政治冷漠。
個體在政治結構中所處的位置決定了擁有的權利與資源,這就是權利的非均衡,長久以來農民都處于弱勢,沒有話語權,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統治者的權力越來越大,而農民的權利卻日漸消失殆盡。而農民由于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就會對政治產生抵觸心理,喪失了權利意識,對推行的民主選取制度不以為然,因此也無法體會到選舉的重要性。此外,在農村,一個村民的意愿是無法決定結果的,這需要絕大多數人同意才能產生結果。但是農村的選舉機制并不完善,整個過程還有許多漏洞,上級政府的干預過多,因此村民會覺得自己處在了權利不對等的地位,覺得跟以前沒有區別,而農民由于隨遇而安的個性也不會去打破這一制度,只好選擇政治冷漠[4]。
村委會選舉制度想要推行就必須要得到農民的參與,否則就是形式上的規定,沒有實質作用。同事,村委會選舉制度中村民參與情況也反映了我國民主建設的水平。而如今的村民冷漠現象不利于我國基層民主的建設,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讓村民從心理上接受選舉制度,認識到選舉的重要性,完善選舉流程,保證村民投票的公平。
選舉的關鍵在于選票,但是在農村中,人們之間的感情因素很重要,許多人礙于情面不便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另外,人情世故往往也決定了村民將選票投給誰,如果投的人不當,很有可能損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在以后的改革中要加強投票的保密性,防止外界條件干擾村民投票。讓投票能表達出村民真正的心聲。
目前的委托投票不被人重視,也無人監管,有時候還會被人利用,所以要設置委托投票監管制度,外出務工人員在進行委托投票時要求委托人、被委托人、委托書缺一不可,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政治權利,讓他們體會到選票的重量而不得不慎重考慮。
目前的村民自治結構包括了:黨委組織、村委會等,外部結構有鄉鎮政府,而在村委會選舉中,鄉鎮政府的干預是對選舉結果影響較大的[5]。因此,要劃清各個權力機構的職責范圍,避免出現權利交叉,保證各機構權利之間既相互獨立又互相溝通,使村委會選舉有一個良好的大環境,激發起村民參選的積極性,表達出自己的政治意愿。
[1]唐華容.影響農村婦女參政不足的政府管理因素分析——以湖南維新村為個案[J].黑龍江史志,2010(19):12 -15.
[2]任秀珍.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民政治參與現狀調查——以新河村為例[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2(04):18-23.
[3]曹勝.制度與行為關系:理論差異與交流整合——新制度主義諸流派的比較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0(04):32 -36.
[4]吳曉文.政治學視野中的社會學制度主義學派:一個文獻綜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25 -28.
[5]莊德水,王鵬志.社會學制度主義的政治行動邏輯觀——“適合性邏輯”探析[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3(04):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