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我國司法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李瑤
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我國現行的司法制度弊端導致司法制度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就我國司法制度存在的司法權力地方化、司法監督機制不完善、審判方式不科學三個方面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司法監督;地方化;司法腐敗;審判方式
中圖分類號:D918.9
作者簡介:李瑤(1984-),女,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醫科大學思想理論教研部,研究方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

一、我國現行司法制度的一些弊端
(一)司法權力地方化
目前我國司法機關在人、財、物等方面沒有完全的獨立權力,受制于其他國家機關與組織。這一點在地方體現得尤為突出,這是司法權的地方化的主要原因所在。
我國的各級司法機關經費必須由同級政府決定,整個國家的財政權由行政機關掌握著。這就導致了各地經濟發展及財政收入直接決定著司法機關的辦公設施、辦案經費等方面的條件。因此地方司法機關在執行法律和行使司法權時為了自身條件的改善和提高,總會從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辦案,從而對國家法制的統一性和嚴肅性造成直接破壞。
在人事制度等方面,地方各級權力機關擁有地方司法機關的司法行政職務和司法人員的任免權。司法機關和地方政府不免會有隸屬、依附關系,這就使得當地方政權干預司法機關時,司法機關根本無力與其抗衡。這對于司法獨立和國家法制的統一的維護和構建無絲毫益處。由此產生的司法權的地方化以及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已成為我國司法過程中無法自我克服的體制性通病。
我國現行的司法機關的管轄區域與地方黨委、地方權力機關、地方行政的管轄區域是一致的,司法權被地方黨委、地方權力機關、地方行政區域所分割,地方司法機關人財物都依賴于地方、受制于地方,各級司法機關不能統一而完整、一脈相承地行使國家司法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國家司法系統。[1]這與我國的單一制國家整體是不相符合的。
總之,在建立和形成統一的市場經濟秩序的大形勢下,司法地方化無疑是不利因素,會對法治原則形成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沒有統一的法治,就不可能有真正統一的政治,這是理論和實踐都反復驗證的真理。在政治統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前提的大背景下,司法地方化問題尤為值得警惕。
(二)司法監督機制不完善
根據我國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也承擔著法律監督機關的職責。然而,人大在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是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監督力度還遠遠不夠。究其原因主要有:1、人大監督制度的不完善,沒有從制度上對監督給與保障。2、監督機構不健全,監督人員素質不專業。所以,要盡快從法律上完善監督制度,明確監督責任,使監督機構專業化。目前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裁判不公問題逐漸增多,輿論越來越強烈的要求強化審判監督制度,所以強化人大對司法審判活動的監督顯得尤為必要。然而,在實踐中,人大的司法監督如果涉及到具體案件就會與“兩院”獨立辦案相矛盾,司法獨立原則。因此在人大監督問題上村子矛盾待解決。
其次,人民法院內部監督體制和檢查監督、輿論監督體制也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三)審判方式不科學
在我國,審判是通過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來進行的。絕大部分案件是合議庭負責審理的,對于重大、復雜、疑難案件則是由審判委員進行討論并作出決定。但在實踐中,很多情況下合議庭并不會對案件形成判決結果,最終判決是通過請示領導等方式得到了最終結論后才能作出判決,合議庭只是審查事實,提出適用法律的意見,這就導致了“先定后審”的走過場現象;法官只審理案件,無權裁判,而有最終裁判權的審判委員會又不參予具體案件的審理,這就形成了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判分離的現象。這會直接導致超期審判現象,同時,也大大削弱了審判人員的積極性。
二、對我國司法制度存在問題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司法體制,確保司法機關獨立辦案
所謂的司法機關獨立辦案是指國家的司法審判權必須應由專門的司法審判機關行使,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均不得干預司法權力。這也是司法公正、實現法治的前提。因此,必須保證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獨立而又統一的司法系統,改革目前的人事,財政及領導體制,使法院不受行政的干預和制約,才能確保司法獨立。
在人事制度方面,可以參考國外的做法改變目前司法人員的任免方式和程序,將地方司法機關的司法人員由地方權力機關選舉和任免改為由國家元首或者由最高司法機關的行政長官根據一定的程序任命。[2]
在財政體制方面,確定由中央政府承擔,并由最高司法機關統一管理全國各級司法機關的經費。徹底改變目前地方政府負擔地方司法機關的財政的制度。
(二)強化司法監督機制,嚴懲司法腐敗
1.加強人大司法監督力度
根據憲法的規定,我國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都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其負責,受其監督并報告工作。(1)針對本文前面提到的目前人大履行監督職責存在監督保障沒有制度化、監督機構不健全、監督人員不夠專業的問題,要盡快進行監督立法,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2)人大的監督需要把握“度”。[3]過于細致的監督反而會影響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違反司法獨立的原則。因此人大對司法的監督不應是對個案的直接監督,而應是整體、抽象監督。人大的監督應當是宏觀的而非微觀的個案。例如針對某個具體案件要求聽匯報、調案卷,甚至提出處理意見。人大對于審判違法行為,可以建議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但并不能對案件進行任何的指示。[4]
2.建立內部監督機制
建立嚴格錯案追究制度,強化對審判主體的制約和監督,來完善內部監督機制。這是順應我國審判組織的獨立和法官職權的擴大的改革形勢的必然舉措,只有這樣才能從程序上保障實體正確。對獨任審判員誤判案件,對審判委員會研究錯誤的案件,及對院長、庭長錯判的案件,要客觀分析產生錯案的原因,準確界定錯案范圍,區分錯案性質、過錯程度,把錯案責任追究到人,嚴格執行錯案追究程序,這樣才能保障實體正義價值的實現。
(三)改革審判方式,確保程序公正
一是積極吸收對抗制庭審方式的各種有益做法,擯棄詢問制審判方式的弊端。充分發揮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參與訴訟的積極性,重視當事人舉證,質證和開庭辯論。在開庭審理的過程中,通過雙方當事人充分的辯論,進而查清案件事實、核實證據。
二是審判方式要采取法官的獨立負責的責任制,建立主審法官制,改革現行合議制與審判委員會制。針對目前存在的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與判脫節的狀況,改變現行中的審判集體負責制,取消層層審批制度,使參加案件審理的主審法官享有獨立裁判的權力,同時讓其真正獨立地負起責任。[6]明確合議庭、審判委員會、主審法官的責任,特別是主審法官的錯案承擔責任,不能把合議庭及審判委員會的監督和指導主審法官的責任混為一談。對于獨立審判的法官,應當確定其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及責任制度,這樣才能在制度上確保程序公正。
[參考文獻]
[1]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季衛東.法治秩序的建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楊一平.司法正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董珍祥.關于強化人大對司法案件監督的思考,載全國人大辦公廳編<我國當前法律實施的問題和對策>[M].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
[5]黃松有.透視司法不公[J].人民法院報,2000,6(20):3.
[6]景汗朝.走出司法公正的誤區[J].人民法院報,2000,6(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