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佳琨
吉林工商學院,吉林 長春130507
能夠通過歷史特征來標示的現代社會特征會表現在法律制度的深刻變革上。由于現代行政實踐方式的不確定性、情境依賴性和復雜性,它不僅在事先的想象中不能被全面認識,在事后規范上也很難確定。為了找出應對行政法學的方法,應該建立全新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
已被開啟的資訊社會是資訊社會摒除或突破了人類關于創新、交流、溝通和知識取得的限制,科技和人類知識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在經濟和文化上帶來便利的信息科技發展還給政治和社會的結構造成巨大沖擊。
在福利國家或市民法治國情況下,行政決策都只有一個作為前提的預設:“國家掌握所有的資訊,因為法律管制之所以要求人民服從,在一定程度內乃基于其決定正確性之預設,而此預設又是以掌握充分資訊為前提的。”網絡科技的發展使信息的獲取方式和社會之間的溝通交往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知識變得容易掌握和獲得的資訊社會打破了專家和官僚對信息和知識的壟斷。政治結構的去中心化會隨信息科技的去中心化而進行。
作為社會變遷理論且與傳統不同的風險社會挑戰具有工業社會的典范、發展基礎和認知。風險不可計算、不可預測且不確定,理性主義依據的因果關系不是事物間客觀存在的聯系,而是經驗觀察的主管結構。只有借助價值判斷、文化、經濟和政治等因素、并通過不同立場和多元團體間的溝通才能做出風險決策。國家處于協調者的角色且進行開放的風險管理。國家只有提前介入風險事務并進行預防性的行政主體的風險決策才能形成具有高度應變能力和柔軟性的風險法律。除此之外,在風險管理過程中行政主體需要用柔性的非強制方式管理風險,而不能侵犯人權。
因為國家的社會法制性使得其任務過重、功能過多以及難以承擔財政負擔而催生出“合作國家”這種新型的國家模式。國家行為的方式隨著行政外在環境的改變而不斷修正。在與日俱增的社會分工環境下的國家會在公、私領域與其他行為主體合作,而不是問題的唯一解決者。這種合作是人民和行政兩者共同的努力目標,而不是單方強制。政府只負責監督保障,與私人一起承擔或者只有私人承擔原來只有政府負責的生存照顧責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還有利于使行政機構增加私部門的資源和彈性。這種合作方式消除了國家獨權的局面,使資源由各種社會行動主體之間的合作模式參與到行政決定的過程。合作機制的重要性在資訊社會和風險社會的背景下更加明顯。在重要技術、高風險和復雜的領域,行政機關在可能性的決定、風險的衡量、新決定的準備以及事前的規劃務必與有關社會主體達成共識后再完成。
傳統的高權管制手段的一些前提條件隨著社會形態和國家模式的發展已經逐漸消除。面對行政任務不斷擴張以及傳統高權式行政手段難以滿足行政需要的問題,行政法學理論對新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回應有以下幾點。
時代的發展以及舊范式不兼容因素出現等問題的不斷累積會表現出范式危機。解決范式危機有三種方法:第一,證明這種暫時性、表面性的危機和不兼容的因素是能夠利用邊際調整或理論修正來消除,而維護舊范式;第二,由于危機背后的問題難以消除且沒有新的替代性范式而通過擱置和掩蓋來解決問題;第三,利用新的科學范式來取代舊的范式。
經濟社會文化條件不斷變化,舊的范式由于無法適應越來越復雜的多元利益和行政現象而面臨危機,那么到底應該用哪種解決辦法來化解危機呢?
學者將法律關系理論歸納出三個優點:(1)建立一個人民和國家都臣服且符合民主國家的法律關系秩序。(2)增強作為規范科學的行政法學對法規范的理解。(3)為觀察行政事實提供法學完整體系。雖然法律相關理論具備上述優點且強調行政事實的面相,但由于其理論太過抽象,想要具有可操作性、適用于生活并且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仍有漫長的理論路程。為了使行政理論體系適應社會的變遷開發體系且具有開放性和彈性,行政行為形式理論要不斷自我完善和修正。單純法釋義學方法難以應對現代行政裁量,而必須利用一些鄰接學科的方法補充對行政裁量統治的能力。
行政法學采用開發的法學方法而行政法學理論是開發的理論體系,這是一種有邊界的開放并且有規范的框架約束。法律規范性的強調不代表法學方法論回到概念法學時代而框架性約束也為法官和行政機構留下自主空間,在借助社會科學的方法以及強調開放行政法學時,需要時刻保持頭腦的冷靜而防止行政法學丟失安身立命的住所。
[1]李佳.社會變遷與行政法學方法論[J].社會科學研究,2012,02:63-68.
[2]馮威.行政法視野中的公共政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2.
[3]包萬超.面向社會科學的行政法學[J].中國法學,2010,06:48-60.
[4]于立深.概念法學和政府管制背景下的新行政法[J].法學家,2009,03:55 -6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