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真
廣西財經學院,廣西 南寧530003
近年來,我區在殯葬生態化改革的進程上取得了極大的進步,為改造社會、移風易俗、美化環境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務院頒布并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殯葬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精神,結合本轄區具體情況,逐步修改和制訂了地方性殯葬法律法規;各縣(市)區也都制定和完善了相應的殯葬管理規定,從而初步建立了層次配套、可操作性強的殯葬管理法律法規體系。
經過多年對殯葬生態化改革的宣傳和推廣,全國火化率有了較大的成長。截至2011年底,全國火化遺體468.1萬具,火化率48.8%;全國共有殯葬服務機構4103 個,比上年增加152 個,其中殯儀館1745 個,殯葬管理機構952 個;火化爐5209 臺,火化遺體468.1 萬具。火化率48.8%,比上年降低0.2 個百分點。
在推廣火葬的同時,國家在土葬改革進程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眾所周知,土葬改革是殯葬生態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唯有抓好了土葬改革這個環節,殯葬生態化改革才能推進得更加有力。
所謂綠色殯葬,是指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設施設備和先進管理理念,以促進殯葬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殯葬綜合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殯葬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殯葬模式。近年來,我國不斷創新綠色生態喪葬方式,國民綠色殯葬意識也得到了提高。以“低碳祭祀”、“綠色殯葬”為指導思想,主張“回歸自然”的觀念正逐步地深入人心。
各大城市盡管均設有專門的殯儀服務場所用于為當地民眾提供殯葬服務,但是在廣西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著死亡人口家屬占用公共場地亂搭亂建靈棚辦喪事的現象。甚至在喪葬期間,由于缺乏規范化管理,喪禮之上鞭炮聲震耳欲聾,這樣就嚴重影響了當地民眾的日常學習、工作與生活,對當地民眾造成了擾民現象。有時在一些地方的出殯路上,送葬隊伍穿街而過常常加劇交通擁堵狀況,嚴重影響了城鄉交通秩序。
在廣西,喪事大操大辦,焚燒紙扎、冥幣等傳統殯葬文化,帶有迷信色彩,既污染環境,又易引起火災等意外事故,勞民傷財。社會上新出的一些不健康的殯葬用品,還會對人們造成精神污染和誤導,讓殯葬改革更難以推進。
近年來,政府由于不能提供完全的公共墓地服務,同時缺乏監管,造成青山“白化”現象仍十分突出。譬如在旅游風景區、公路沿線和城市新區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亂埋亂葬現象。除青山亂建墳墓現象突出外,在一些地方的農村各地因山林分散到戶經營,有的村集體沒有規劃有統一的公墓用地,亂葬濫埋現象也十分嚴重,大量耕地和林地因無人監管過問而被占用,長此以往,造成了死人與活人爭地現象的擴大。
修墳立碑作為悼念先人的憑證和載體,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傳統做法,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樣的方式已日益顯示出占用土地、浪費資源等弊端。墓地建設問題最終也可歸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
我區在保護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景觀的前提下,可以有針對性地把公墓建設成為景色優美、建筑協調、設施齊全的生態景觀系統。
眾所周知,遺體處理不好也許就會造成較大的環境污染,故我們要加強對遺體處理技術的革新。在葬前遺體處置方面,強調人死后必須對遺體進行必要的消毒處理,惡性傳染病患者尤其必須盡快就近火化,以減少遺體對環境的直接污染;在遺體整容防腐過程中的洗滌、引流等,必須進行必要的科學處理,以免造成殯儀服務場所周圍的水質和土壤污染。
中國祭祖文化源遠流長,人們尊崇祖先的亡靈,定期舉行祭祀,認為祖先的亡靈會保佑子孫后代,賜予后人幸福。從商周開始,喪葬、祭祀便成為重要的禮儀系統,并綿延至今。在當代,祭祖文化更是中華兒女心連心的重要體現。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以及生態觀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對殯葬生態化改革勢在必行,對我區殯葬生態化法治化建設必須深入開展。唯有此,中國祭祖文化才能夠更好地在我區延續、壯大。
[1]劉江翔,林坤.中國祭祖文化的社會功能及現代性[J].龍巖學院學報,2008.
[2]李燕喜.完善我國殯葬制度改革之研究[D].湖南大學,2012.
[3]唐云紅.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的殯葬改革[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