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自力云南大學法學院,云南 昆明650031
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的刑法學者畢昂特可夫斯基提出的必然因果關系說被直接引入了我國刑法領域。此說認為,當包含著危害結果產生條件的行為導致了危害結果的發生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就是必然因果關系。
必然因果關系說對我國刑法因果關系的研究具有重大影響,甚至在最初成為通說。但是隨著我國學者們的仔細探究,還是發現它具有著固有的缺陷。第一,人為主觀的限定了因果關系的范圍。第二,在不是共同犯罪的情形這一前提下,數個危害行為產生一個結果時,要來判斷行為的決定作用,具有很大的難度。
由于必然因果關系說的適用范圍有限等缺陷,之后產生出了偶然因果關系說。該說認為,當危害行為本身并不直接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但在過程中偶然介入其他原因,由介入原因導致結果產生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就是偶然因果關系,介入原因與危害結果之間是必然因果關系。
筆者認為,偶然因果關系說并沒有彌補必然因關系說的缺陷,反而還增加了新的問題。首先,偶然因果關系是建立在必然因果關系的基礎之上,因此它不能回避必然因果關系的局限性。其次,當確定介入因素是原因或者先前行為是原因時,一定會存在某種程度的偏差,那么就會導致我們不能明確原因和條件的界限,尤其是在多個行為產生一個結果的情形下。
條件說主張,只要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沒有A就則沒有B的邏輯關系,就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只要是行為人的實行行為導致了結果的產生,那么該行為者就應該對其導致的結果承擔相應的責任,且不考慮此行為對結果作用力的大小,也不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意志。但這也無疑使刑事責任的的追究范圍無限擴大。
該理論主張,應該在所有導致危害結果產生的因素中,選擇一個作用力最大的因素作為原因,即根據危害行作用力的大小來判定兩者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以明確行為人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范圍。但是要以何種標準來判定作用力的大小,從而確定一個條件為原因,并不具備可操作性。后來隨著對相當因果關系說的研究,原因說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相當因果關系說是以條件說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該學說認為,當一個危害結果的產生是由數個危害行為導致的,這時對哪些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的判斷,應以一般大眾的常識和經驗來確定,如果在一般人看來某些行為引起某種結果是適當的,那么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刑法因果關系就成立。該學說認同多個原因導致一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原因說和條件說的缺陷,因此在大陸法系日本理論界成為通說,在我國臺灣地區也如此。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判斷“相當性”的標準是什么。對此學界又有主觀說、客觀說、和折中說這三種理論主張。其中,折中說對大陸法系研究刑法因果關系的影響最為重大深遠。依照折中說認定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應根據人類一般經驗和常識以及行為人當時可以認識到的事實情況來評判。
筆者認為,對于判斷“相當性”的標準,依照折中說更為適宜。折中說是以行為時行為人特別認識了的事情和一般人能夠預見的事情作為判斷的標準。排除對行為人偶然的結果的處罰是相當因果關系的重要目的,而在行為已經被認識的情況下,結果的產生對行為人而言就不應當是偶然的,把它作為判斷標準沒有不當。而主觀說在判斷“相當性”時,排除了行為人不能認識到的,但一般人能夠認識到的事實;客觀說則是將行為時行為人并不知道,一般人也不可能知道的特殊事情作為判斷標準。前者使得判斷標準被限制的過窄,后者又顯得過寬。可見,折衷說克服了主觀說和客觀說的缺陷。
筆者認為,在判斷刑法因果關系時,要根據一定的條件和過程來進行判。
第一,必須存在著符合犯罪構成中的危害行為,即實行行為。這有助于刑法因果關系鏈條的限定,以及刑法因果關系判斷過程的簡化。危害行為如果只是為實行犯罪做準備的預備行為而不是實行行為,結果的發生是基于其他原因導的致,則行為和結果之間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第二,以無A則無B的形式邏輯研究刑法的因果關系。從本質上看,行為與結果必然有著某種物理性的聯系這一觀點已得到大家的承認。因此,對沒有先前行為,就沒有危害后果的這種事實聯系不是判斷,只能是一種認識,因為客觀存在的事實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系是不容主觀判斷的。
第三,危害行為產生危害結果是相當的,這種相當性是主觀判斷的結果。即:對某一事物一般人是否能夠認識或預見到的判斷,以及根據一般人的經驗認為危害行為通常是否會產生危害結果的判斷。例如,乙對甲當眾進行侮辱,甲感到難過且無法忍受而自殺。在這一情形中,因介入被害人甲的原因而導致了更嚴重的結果,則在考慮介入原因是否違背常理時,要根據一般社會經驗進行判斷。
[1]陳興良.刑法因果關系研究[J].現代法學,1999(5).
[2]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