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娜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610200
2015年1月31日,浙江省海鹽縣的貝先生駕車途經海寧市區西山路口時,對正在人行橫道上行走的行人沒有停車讓行,被執法的海寧公安局交警發現并攔下,當場做出了行政處罰,貝先生不服,提起了行政復議,復議維持后,又提起了行政訴訟,海寧市法院于6月21日作出一審判決,支持交警大隊的主張,駁回貝先生的訴訟請求,6月26日,貝先生向嘉興市中院提起上訴,8月5日,嘉興市中院開庭審理此案。
對于這個案子,雙方的爭議焦點在于對條款的具體理解,即“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
原告認為是行人一方當時并不符合法條中的“正在通行”,主動停下,禮讓自己通行,倘若行人正在行走并未停下,自己肯定會停車。
被告一方辯稱案發時,行人以較快的頻率走上人行橫道,以較快速度接近案發路口,當看到上訴人駕駛車輛朝自己駛來時,僅僅是放慢了腳步,但由于機動車并沒有停車禮讓之意,行人才不得不停下。
嘉興中院二審判決書中寫道:機動車與行人穿過設有設置紅綠燈的路口屬于互動的過程,任何一方無法實現準確判斷對方是否會停止,因此處于強勢地位的機動車在途經人行橫道遇行人通過時應當主動停車讓行,而不應迫使行人停步讓行。
此案一經報道,網絡上眾說紛紜,有支持原告一方,認為本身交通擁堵,紅綠燈時長短,若再加上緊密的斑馬線,會降低時間效率。也有支持被告一方,認為作為弱勢群體的行人本就應當受到保護和尊重。
筆者的觀點認為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首先,斑馬線常常被我們稱為是城市的“生命線”“素質線”,體現了一個城市良好的社會風貌。根據公安部報道,2013年到2014年,全國因為斑馬線行人導致的交通事故共計4907起,造成1145人死亡。斑馬線的作用應當被予以強調和重視。
其次,根據立法目的和原則來看,條文的初衷就是保護弱勢群體行人的利益,設置斑馬線的路口與不設置斑馬線的路口應當存在差別體現出斑馬線的作用,正如現如今很多行人不愿意行走斑馬線,一部分原因可能與監管不到位有關,但還有一方面原因筆者認為是由于斑馬線并未真正體現它的作用,行人沒有體會到“斑馬線禮讓”的待遇,當面對“抄近路”的抉擇時,選擇了后者。
最后,本就應當是機動車讓行的規則不能因為行人主動停下讓行機動車就判斷機動車的做法是正確的,雙方其實都存在僥幸心理,都猜測對方可能會讓行,但假設這樣的猜測導致實際情況是機動車來不及剎車,那么會出現怎樣的后果?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于2003年10月28日就已經通過,2007年和2011年分別作了兩次修正,但一直不能夠引起重視的原因是什么?
深入分析,筆者認為:首先我國的汽車發展十分迅速,1981年到1999年是全面發展的階段,尤其是私家車的比例大大增加,而到了1999年到2010年由于加入了世貿組織,經濟全球化影響,我國的汽車產業是高度增長的階段。同時也有數據顯示2013年19620起事故中,機動車違法是重要原因占到87%。[1]這也表明:我國駕駛員的素質和培訓并沒有跟隨汽車保有量的增加而提升,國民習慣和傳統觀念仍未隨之改變。
其次,我國民眾的道路安全意識不高,意識常常是最難以改變的部分。法律傳統之所以可以傳承和繼承都是依靠法律意識,因為意識具有比較穩定和連續的特性。
再者,從經濟發展來看,西方工業革命興起,工業發展迅速,制造了許多新興交通工具,第一輛汽車,第一臺蒸汽機,第一臺汽車都是來自于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商業為主的西方國家需要大量的交通工具運輸,那么運輸法、交通法的出現也就合情合理了,但中國不同,中國以自然經濟起步,“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得工業和商業發展晚,相關法律的關注度也就不高,我國的交通規定不夠細致具體,行人具體步行到哪個區域,應當由哪個車道的駕駛人禮讓并不明確。
另外,從法社會學來看,我國的法社會學經歷了一段非常坎坷時期,法社會學既要講求法學、社會學各自成熟發展體系,同時又要有機將二者結合,但穩定開明的學術環境是發展學術活動的前提,1949年以后,國內政局并不穩定,尤其是在“文革”時期,學術活動無法開展,我國的法社會學真正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1992年后,至今時間短,很多領域尚不成熟。
最后,從執法方面來看,執法力度不夠大,態度不夠認真,這種現象的發生肯定不是少數,那么為何能夠認真嚴苛履行懲罰措施的交警少之又少。
當然,這個案件同時也暗示了好消息,斑馬線問題已經開始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執法人員也已經開始了對相關違法行為的治理。并且國內已經開始有相關調研顯示,中國民眾對于值得學習國外的交通管理方面中“機動車讓行”這一行為以82%的百分比高居榜首。看來,越來越多的民眾已經開始認識到斑馬線的重要性,意識到自身與西方國家在交通管理方面的差距。
[1]楊梅.公安部數據:2013年以后不禮讓斑馬線致1145人死亡[EB/OL].http://legal.china.com.cn,201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