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美秋
暨南大學,廣東 廣州510632
正如哈貝馬斯指出:“法是一身兼二任的東西,它既是知識系統,又是行動系統。”法律的二重性也決定了法學教育的雙重屬性——學術性和實踐性。但縱觀中國法學教育的歷程,我國傳統的法學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教學手段過于偏離法學應用性學科特點,教學理念上只重視學術培養而忽略了法學生應有的職業思維培養及訓練。因此,在法學教學上,迫切需要引入更為重視法科學生的實踐技能提升的實踐性教學模式。只有在法學教育上揉合法學實踐性教學模式,才能適應法律社會化的發展需求。
本文在比較法學實踐性教學與傳統法學理論教學的前提下,指出法學實踐性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教學形式、教學內容、考核機制等方面存在獨特的優勢。其次,在法學實踐性教學的具體運用上,提倡該模式與因材施教理念相結合。針對三大類法學人才——專業應用型、復合應用型、學術型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法學實踐性教學模式。在法學實踐性教學模式運轉的保障機制上,分別闡述了在學生層面、教師層面、硬件層面的相關保障機制。
法學實踐性教學模式是指在法學教育過程中與理論教學相互銜接、相互支撐,旨在培養學生的法律實務技能和實踐運用法律的思維能力的教學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強調通過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思考。①與傳統的法學理論教學方式相比較,實踐性教學模式有以下特點:
第一,教學目標不同。法學理論教學是以向學生傳授法學的系統知識為教學目標;而法學實踐性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法律實踐技能、法律思維、口頭表達與人際溝通等能力。前者的出發點是只有理論基底扎實才能從事法律實踐。然而不能割裂知識和技能相互成的關系,知識的吸收體現在實踐運用的能力上。后者就是在此層面上,強調法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將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第二,教學內容不同。法學理論教學是以傳遞法學知識為宗旨,由淺到深,由點到面地講解法學體系、法學概念、法學理論等知識的教學活動,目的是使學生具有法學的理論基底;而法學實踐性教學則以培養法律實務操作性能力和技巧為宗旨,圍繞法律診所、案例分析、實角色模擬等教學內容展開,在課堂中由學生獨立思考并提出問題,為解決問題而進行演繹和討論。
第三,教學形式不同。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不同,決定了教學形式的不同。法學理論性教學通常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接受”的模型開展的灌輸式的演講教學;而實踐性教學則以學生為中心,以“設計—學生主導—學生討論—老師點評”的模型開展的。
第四,教學考核機制不同。法學教學模式通常以期中、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判斷學生的學習成果的標準,該標準易流于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實踐性教學的考核通常結合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個標準,其中平時成績是通過對學生課堂的組織能力、演繹能力、參與程度等進行考核,更科學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
顯然,實踐性教學模式有其獨特的優勢。同時也不能摒棄傳統法學教學方法對知識系統化、基礎性的講授。因此,為契合法學教育的學術研究性和實踐操作性的雙重屬性,我國的法學教育應實行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有機結合。
不同的法學人才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法學實踐性教學模式運用的范圍和程度應當契合“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來確定。“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源于社會對法律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以及學生不同的特性。因此,法學教育也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和職業選擇方向來進行量體裁衣,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
由于專業應用型法學人才的培養主要是為法律實務界輸送大量高層次專業人才。因此,法學實踐性教學的設置應當把側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處理法律問題的思維和技能。因此,可根據法律職業部門人才引進的要求和標準制定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進行實踐性課程設置,例如:一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教師運用具體的案例去形象地說明法學理論知識,使學生通過案例分析與研究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學方法。②案例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面對實際問題的時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模擬法庭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案件的特定角色來演繹該案件的審判過程。在模擬審判過程中,使學生深刻掌握與案件有關的實體性與程序性的法律知識,并運用實體法、程序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三診所式教學模式。是由教師指導學生接觸真實案件,分析和解決各種社會沖突和糾紛,從而鞏固法律知識,培養法律職業能力,最終使學生獲得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雙提高。③
由于該類法學人才培養主要是面向于大學本科是非法學專業,因此其法學基礎較為薄弱甚至為零。故在實踐性教學模式運用的同時,也要并重的進行理論教學,否則零理論基礎的學生談實踐性教學未免會造成法律系統知識的脫節。
對于復合型法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主要是進行跨學科課程合作的實踐性教學模式。該模式是指通過合并不同專業的課程對同一個專題進行探討,這種合并不僅是教學資源的合并,更是不同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對話合作的教學模式。該模式的優點在于將不同專業知識設置在同一現實問題的分析框架中,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現實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巧妙地達到專業與專業之間,同一專業不同方向之間的思想交流和融合。如對于消費合同問題的研究,可以由民商法學專業、經濟法專業的師生合作完成;又比如商品房買賣的相關問題研究,可以組織民商法、金融法以及MBA課程的師生共同進行探討,還可以根據主題的性質需要邀請實務界中的相關專家進行到場參與互動。
由于學術型法學人才的培養背景是該部分學生對法學理論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應在實踐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實現對理論深入探討和啟發思維的目標。
對于學術型法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可采取經理負責制的小組作品展示的方式來設計課堂內容。該課堂的運轉流程為:第一步,確定本學期所要探討的專題。以本課程的大框架為基礎,以框架下所涉及的熱點問題為導向而確立的主題;第二步,確定經理和組員。該專題的相關提議者將成為專題的經理人,在經理的領導和成員的協助下展開專題的研究;再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作品展示。這是占分值最高的一環,不僅要注重形式(如拍賣會、聽證會、一虎一席談等形式)以使全班同學進行互動,也要注重內容以確定專題探討的深度;第三步,學生評議環節。在作品展示后,由同學對該組作品演示的過程自由評論,以及對該小組作品及參與的組員進行不記名打分;第四步,老師點評環節。學生通過老師的點評中認識自己所遺漏的知識點,檢驗和反思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為整個專題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該教學模式來看,鍛煉了同學們的收集資料能力、領導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最終培養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學術性人才。
在當下我國已開展的實踐性教學模式來看,形式包括觀摩式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合作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教學法、錄像回放教學法、頭腦風暴教學法、反饋評價教學法、督導式教學法等。④保障這些模式的有效運轉是關鍵。
實踐性教學的宗旨強調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改變傳統的被動灌輸型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中。⑤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性教學活動,應當根據學生參與實踐性教學的情況給予相應的學分激勵并進行公示。首先,無論是與理論課程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還是專門的實踐性教學都應當設置相應的學分,但應當確定不同的分值以及不同的考核標準;其次,設定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的加分標準,注重加分標準的細化,以及形成分值計量的公式并進行公示;再者,考核的內容不僅依靠出勤等量化數據,還要注重學生們參與實踐課程的投入過程和態度的考核。
目前,大部分教師對于開展實踐性教學的積極性并不高,這一方面由于法學理論課時安排緊張,老師不得不抓緊完成教材的講解;另一方面,老師本身的實踐經驗和能力有限,因此在課堂上運用的實踐性教學模式往往流于形式。但究其深層原因,是由于學校缺乏科學的實踐性教學績效評價與激勵、約束機制。故高校在進行實踐性教學改革下,先要建立起一套科學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包括教師實踐性教學模式的設置、實踐性教學的能力、教學的效果等方面的考核;同時不能僅關注學生參與人數等量化數據,更多的要注重老師、學生參與的程度、過程,以及學生通過該過程所掌握的技能等來考察。并最終將教師實踐性教學開展的考核結果作為評職稱的重要標準之一。
要建立系統的實踐性教學課程,僅僅依靠在傳統的理論課程上穿插結合實踐性教學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構建校內外實踐教學的平臺。如一些高校在校內成立的模擬法庭、Law Coffee 討論室、法律文獻檢索中心;以及在校外與律師事務所、婦聯、社區等社會團體形成長期合作關系,為學生參與實踐提供便利的平臺。總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立,除了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為學生的理論知識提供用武之地,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理念、社會責任感以及法律職業道德水平。
法學教育的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法治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法學教育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學的問題,而更多的是回應社會轉型時期下對法學人才需求提出的挑戰。因此,急需我們反思當今中國法學教育在理論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改善,逐步推進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
[注 釋]
①尹建國.實踐性教學方法及其在傳統法學課堂中的運用[J].法學雜志,2013(01).
②李蕊.法學課堂教學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7(02).
③同上.
④汪世榮主編.有效的法學實踐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56-82.
⑤蔣新.我國法學本科實踐性教學的反思[J].科教文匯,2010(02).
[1]汪世榮主編.有效的法學實踐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尹建國.實踐性教學方法及其在傳統法學課堂中的運用[J].法學雜志,2013(01).
[3]戈樹峰.法學實踐性教學方法多元化探析[J].法制與社會(旬刊),2009(20).
[4]李蕊.法學課堂教學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