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佳
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
“現實的個人”是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核心主線,貫穿全文。“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1]我國共產黨創造性的提出“以人為本”的概念,它雖也汲取我國國代哲學精華,但最主要在于《德意志意識形態》對它的智慧支撐。
“既然年輕黑格爾派認為,觀念、思想、概念,總之,被他們變為某種獨立東西的意識的一切產物,是人們的真正枷鎖,就像老年黑格爾派只要同意識的這些幻想進行斗爭就行了”[1]。“在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中,人只不過是歷史借之達到自己目的而創造出來的工具。費爾巴哈將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假定出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類體”[2]。他們忽視了個人發展與歷史發展的辯證關系,使得歷史成為了沒有人的主觀作用的外在存在。
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了物質資料的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把唯物史觀的前提規定為“現實中的個人”?!斑@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1]。馬克思指出,此中的“人”不是隨意的,不是自然的人,而是具有現實性的、歷史性的人。馬恩在面對思想發展和理論活動的需要時,同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青年黑格爾學派徹底的劃清了界限,從人的本質,和現實的人以及人全面發展三方面構建了歷史唯物主義,將“人”推上了歷史的、科學的高度,實現了由唯心向唯物,由虛幻到科學的轉變。
“現實的個人”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不是抽象的精神存在,也不是僅有類本質,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人”[3]。馬克思在《形態》中開篇便指出:“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4]馬克思從這段話中將歷史的前提落到了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上,不僅劃清了與費爾巴哈和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歷史觀的界限,也科學的闡明了“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這一科學的邏輯起點,同時也體現了馬克思強烈的人文情懷,肯定人的作用。我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正是延續了馬克思對現實中的人的探究,肯定了人的歷史主體性地位,肯定了在我國現代“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的重要意義,閃耀著人本主義的光芒。
首先,從有目的、有需要的勞動是人類特性,將人類與動物徹底區分開來,不僅看到了人的自然屬性,更加注重人的社會屬性。其次,“現實中的個人”之所以是“現實”的,就是因為在進行物質生產活動中,勞動賴以進行的生產方式、社會交往形式都屬于物質范疇。承認了人具有的主觀能動性。再次,現實中的個人通過實踐,能創造出更為豐富的物質資料和財富?!按颂幍年P鍵詞是‘實踐’,也正是把實踐作為立腳點,馬克思在此徹底清算了費爾巴哈等人的舊哲學,全面建立了新的世界觀。”[3]
現實的個人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從事活動、進行物質生產的人,首先要解決的是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資料。因此,人類的首要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自身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叭藙撛飙h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盵5]
我國明確提出“以人為本”概念的是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馬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開辟了“現實中的個人”的科學論斷,這將指導著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不斷推向前進,具有著無可比擬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的“現實中的個人”,具有客觀實在性和歷史主體性。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方法論指導著我國實踐與建設,我國提出的“以人為本”為核心正是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與我國國情相結合產生的新結晶。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群眾的需要為本位,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反映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價值取向?!傲暱倳浽邳h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始終把最廣大的人民利益放在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重要的歸宿點?!盵6]馬克思在《形態》中批判費爾巴哈時指出“他不可避免地碰到與他的意識和它的感覺相矛盾的東西,這些東西擾亂了他所假定的感性世界的一切部分的和諧,特別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4]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中之一,同時也要注重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這就要求“現實中的人”不斷應對新的歷史條件,創造新的物質資料,使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從“以人為本”的維度,實現和諧社會的建設。
馬克思考察人類原始的歷史關系,從滿足生存需要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滿足需要的活動和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引起的再生產、人口的繁殖、社會關系的再生產等四個因素說明了唯物史觀的前提和出發點,由此推斷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共產主義。而貫穿這四個因素的始終是“現實中的人”?!榜R克思主義理論從‘現實的人’和人的現實生活出發,要求我們要以批判舊世界、發現和建設新世界為己任,實現自身和社會的真正改造”[1]。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以人為本”,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堅持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
首先,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重視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得到協調發展。“而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因而是我又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盵1]當個人能自由而全面的實現自身的價值,按照自己的意愿從事自己的職業和勞動時,將共產主義事業由理想變為現實。
其次,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實踐觀,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重視“人的解放”?!罢恰F實的人’的存在和他們的現實活動才造就了‘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7]。社會是現實的社會,具有歷史性,需要“現實的人”全力以赴。所以,在當今社會的建設中,我們不能因為過度著眼于經濟的高速平穩發展而忽視了個人的滿足與發展,我們應注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實現我國人民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創造更輝煌的歷史。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郭婷.從“以人為本”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人”[J].決策與信息(旬刊),2014:33-33.
[3]駱夷.對<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人的本質問題的兩點思考[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
[4]穆艷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精選導讀[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曹承家.淺論建設和諧社會需堅持以人為本[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
[7]關園.論“現實的人”的含義及其意義: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章的解讀[J].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決策探索(下半月),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