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輝 狄婷婷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071002
近幾年,網絡發展迅速,網絡輿論的影響顯得越來越明顯,網絡輿論的雙重效應受到人們普遍關注,這就需要我們對網絡輿論進行監督與引導,只有充分發揮網絡輿論的積極的社會效應,抑制其消極的社會影響,才能使網絡輿論最終符合絕大多數社會公眾的利益,才能為營造和諧的網絡環境的奠定輿論基礎。建立網絡環境的和諧文化、網絡輿論的良性互動,需要我們整個社會共同的努力。
主流媒體在網絡環境中具有影響大、公信力強等特點,突顯重視主流媒體對網絡輿論的引導作用的必要性。由于網民發表言論具有趨眾性,容易“隨大流”、“湊熱鬧”,這也為負面輿論的生存提供了種子。一旦不良輿論形成規模,那么很容易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
主流媒體要進入良性發展,可以帶動整個網絡環境的改善。主流媒體的正向引導離不開對網絡信息的合理篩選。網絡平臺作為網民參與網絡事件的媒介,在網絡輿論的傳播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互聯網是面向全部網絡參與者的平臺,熱點事件的網絡輿論對整個社會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網絡媒介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自覺承擔起社會義務,為廣大網絡參與者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為建立和諧網絡平臺做出應有的努力。
提高網絡群眾對網絡信息甄別、篩選能力,營造良性互動的網絡環境。網絡的匿名性,使其容易成為網絡參與者宣泄不良情緒的場所。往往有一些人會利用網絡熱點事件煽動一些不良輿論,造成負面輿論的蔓延。所以網絡平臺作為媒介,就應該對此及時做出行動,消除負面言論,積極引導正能量輿論。面對“東莞挺住”等怪異論調,網民應具備應有的鑒別能力。同時網絡媒體也應及時作出反應,對此類言論進行凈化。
我國網民規模達6.18 億,基數龐大,網民群體的構成復雜,眾多的網民對同一事件的極可能產生不同的態度和意見,但是總體上會出現正面輿論、負面輿論兩種不同的輿論方向。但是,我們的網絡輿論引導并不是要堵塞言論、抑制網民的個性,也不是要消除在網公共話語空間中存有的不同聲音,而是以構建和諧網絡環境為目標。圍繞這個大目標,使其能夠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自覺的約束自己的言論與行為。
提高網民參與網絡的素質,不僅僅要靠網絡媒體的引導,最重要的是重視現實生活中的教育。從CNNIC 調查中發現,學生是中國網民的主力,學生群體是網民中規模最大的職業群體,所以我們要重視對學生網絡素質的教育。值得注意的是,網絡的使用門檻逐漸降低,使用者向老齡或經濟條件較差的群體擴散。只有從網民每個人進行改善,才能使整個網絡大環境得到改善。所以,關于網絡素質的提高,要針對不同群體采取不同的措施。只有針對不同群體從網民自身的素質建設入手,逐步優化網絡環境。
意見領袖的關注度高、粉絲量龐大,發布的信息和言論容易受到網絡群眾的高度關注和熱捧。他們利用網絡發表言論,其粉絲網民也利用網絡對其言論進行反饋,交互性的意見能夠帶來更大的影響。
熱點網絡事件,意見領袖往往也時刻關注著事件進程并適時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們的一舉一動對廣大網民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意見領袖的正面引導作用極其重要,其次,可以發掘和培養更多的意見領袖,強化這種主流聲音,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網民參與到網絡事件當中,網民對網絡事件的關注也不僅是事件發生的當時,而是更多的關注事件解決的整個過程。所以政府應該在允許的情況下及時的公開網絡熱點事件的處理信息,及時更新事件處理的動態,以至能夠掌握網絡輿論的控制權,形成網絡輿論的良性引導。
隨著,互聯網近幾年在我國的高速發展,暴露出了許多網絡監管不健全的弊端。突顯了制定和頒布相關法律法規來約束和規避互聯網絡不良信息,優化網絡環境的必要性。自1994年開通互聯網后,政府先后頒布了多種管理條例和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條文來監管互聯網。但是,這些法律法規缺乏統一的、專門的網絡立法。同時,執法人員不足,缺乏專業網絡執法隊伍,網絡管理技術人員素質不高。其次,網絡法律法規的體制建設速度慢,與網絡發展速度脫節,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危機應對缺乏理論支撐。這就需要政府對網絡立法方面有高度認識,針對互聯網的實際情況制定網絡環境的預防與解決措施,提高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建立嚴格的執法隊伍,抓源頭,查過程,治危機。
[1]楊建平.發揮主流媒體權威優勢引導網絡輿論良性發展——論主流媒體在引導網絡輿情中的作用[J].新聞知識,2010(7):7.
[2]王天意.網絡輿論引導與和諧論壇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邱素琴.網絡語境下“意見領袖”在理論傳播中的角色與作用發揮[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