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陳貴旭 潘貴榮
小財政撬動大民生
——貴州省丹寨縣打好“組合拳”保民生促發展紀實
●本刊通訊員陳貴旭 潘貴榮

丹寨縣財政局紀檢組長潘貴榮率家電下鄉補助資金核查工作組深入龍泉鎮排正村核查,并讓受益農戶確認受益情況

工作人員深入低保對象家中了解低保資金的領取情況
數據顯示:2014年,貴州省丹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92元,同比增長11.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67元,同比增長15.5%,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全省第2、全州第1。丹寨縣城鄉群眾日子越過越好,是該縣把發展經濟作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善打組合拳,實現了“保障民生、促進發展”的雙贏效應。
丹寨縣通過大力發展工農業,為民生改善提供堅實基礎。
——工業產業初步形成。該縣充分發揮財政“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加大對金鐘經濟開發區建設投入力度,先后投入扶持園區基礎設施和企業發展資金10803萬元,開發區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主次干道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園區路網基本形成網絡化,園區內建有標準廠房。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全縣新引進企業25家,總入駐達97家,投產48家,以裝備制造為主的產業鏈初步形成。
——現代農業取得新突破。一是基礎設施初步完善。結合獨特的硒鋅資源優勢,規劃建設農業高效示范園區,采取“整合上級項目資金、企業自有資金、銀行信貸”等方式,共籌資7.8億元集中投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完成園區主干道建設46公里、機耕道26公里、生產便道28公里;建成山塘6座、泵房6座、提水設備6臺(套)、蓄水池57口,溝渠及管網鋪設27公里;電力設施建設完成酏變改造17臺、線路改造35公里。二是經營主體培育成效明顯。通過“3個15萬元”增收計劃,扶持微型農業企業發展,將農業園區、特色小城鎮、石橋景區連為一體,打造觀光農業旅游精品景區。目前農業園區引進企業16家,其中國家高新科技企業1家、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2家、上市企業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家。全縣農業產業經營組織發展223家,其中龍頭企業2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94家;扶持發展微型農企138戶,通過發展工農業,實現人均增收5130元。
按照 “凱里、都勻半小時經濟圈”和“貴陽一小時經濟圈”以及“珠三角四小時經濟圈”的目標要求,丹寨縣向上級爭取修建了廈蓉高速、貴廣高鐵、凱里至丹寨羊甲高速,并相繼建成通車,使該縣成為西南內陸連接珠三角地區交通大動脈的重要節點,成為兩地物流、客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丹寨縣還把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作為惠澤民生的重要舉措,加大財政投入,2014年就完成通村水泥路207公里,為農村群眾出行、運輸提供便捷;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50處,解決農村飲水困難人口2.42萬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和煙水配套工程等項目穩步推進,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600畝,新增供水量304萬立方米,為農村發展優質硒鋅米、硒鋅茶葉、藍莓、中藥材等產業夯基提質;投資1110.6萬元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共完成線路改造37.8千米,完成總工程量80%,確保農村用電方便安全,送去了光明;直播衛星廣播電視村村通設備,累計安裝設備30719套,讓群眾“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事”,使其及時掌握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落實就業扶持政策不走樣、不縮水。2014年共落實免費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援助認定等就業扶持政策,共為就業困難人員、城鎮勞動者、公益性崗位人員發放各類補貼共計794.23萬元。同時,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增加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收入。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4943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898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058人。
實施“離土經濟”,就是讓群眾“腰包”鼓起來,奔小康。采取“政府搭臺、農民唱戲”的方式,舉辦大型現場招聘會,讓農民離鄉進城、外出務工,并為企業“招賢納才”。2014年,金鐘經濟開發區、農業園區共吸納農民工5500人,城建用工1500人,凱羊至丹寨羊甲高速公路建設用工500余人,通過勞動就業,群眾人均收入增加46000元。
近年來,丹寨縣大力實施“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的“三化”建設,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緊盯項目建設用地,將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納入社會養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并出臺了《丹寨縣被征地農民保障政策》,讓失地農民生活有保障、養老不犯愁。目前,已有24戶喜領養老金19106元,繳費補貼45600元。投入4280萬元修建的570套公共租賃住房已全部完工,建設廉租住房614套,發放租賃補貼1247戶194.2萬元。
2014年全縣共有15.1075萬人參加新農合,參合率100%,支付補償基金5612.8萬元,為202621人次解決看病困難。加大社會保障救助力度,讓特殊人群生活有保障。去年,全縣共有16121戶38556人得到了城鄉低保保障,共發放低保金5359.8萬元、城鄉醫療救助金438.4萬元、五保資金134萬元;發放糧食496.9噸、棉被 (大衣)6500床(件)、災后重建資金452萬元,保障了14000多名受災、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強化強農惠民政策的落實,提高農民政策性轉移收入。2014年共撥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資金等惠民資金13810萬元。
抓住財政資金檢查督促的這根“牛鼻子”,讓每一分錢都落入群眾的口袋,是丹寨縣在抓民生投入、擴大民生保障層面、打造“鑄廉行動”的一把“利器”。
為筑牢社會保障的財政 “兜底”底線,在農村低保、危房改造等事關群眾利益的問題上,實行“面對面”開展事前監督工作;在強農惠民資金的撥付上,嚴格實行“背對背”開展事中監督撥付,并為被保障對象辦理強農惠民 “一折通”;開展事后跟蹤檢查,努力厘清被保障對象底數。
——嚴把保障“公示關”。在開展落實強農惠民政策工作中,按照“村黨支部委員會提議、村‘兩委’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聯戶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決議的公開、組織實施決議和實施結果的公開”的“四議兩公開”方式抓好事前監督,并在黨務政務公開欄進行公開公示,開辟民生資金監督的“主陣地”,讓群眾參與監督。
——嚴把資金“兌付關”。為確保民生資金“封閉運行、高效運轉、及時惠民”,完善并出臺《丹寨縣財政專項資金監督管理辦法》等文件,在有效防止暗箱操作、“偷吃”民生資金的同時,還通過“一折通”直接兌付保障對象,打造民生資金監督“防火墻”。
——嚴把兌付“檢查關”。財政、審計、紀檢監察等部門組成聯合財政監督執法檢查組,監督檢查中央、省、州、縣關于民生項目資金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項目及資金的備案、公開、公示等情況。監督檢查項目資金的實施及落實情況,重點監督檢查資金分配、管理、撥付、使用等情況,受理民生項目資金方面的投訴舉報,糾正和查處民生項目資金中違規違紀違法行為,確保民生項目資金在陽光下運行操作。
——嚴把報賬“政策關”。嚴格按照財政法律、法規和財務制度,對違反財經紀律的相關支出事項,堅決不予受理,嚴格實行 “收支兩條線”管理,防止發生坐收坐支和“小金庫”等現象。
截至目前,共走訪群眾26000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3萬余份,核查資金6848萬元,收繳了涉嫌違法違規資金126萬元,將涉嫌違法犯罪的1家經銷商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給予4人黨政紀處分。■
(本欄目責任編輯: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