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集萃
perspective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7月15日表示——
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主要矛盾已經由解決溫飽、告別貧困、追求比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轉變為以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重點。在此背景下,我們把握中國經濟,目光不要僅僅停留在GDP上面,還要全方位、綜合地看待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第一要把握好就業,第二要看物價,第三要看經濟結構的變化。

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7月11日在2015年證券市場中期策略會上表示——
下半年中國經濟將會探明中長期底部。一方面,目前庫存處于歷史低位,而且大宗商品價格也在低位盤整,繼續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很多大宗商品已跌破成本線。另一方面,最近一線城市房地產出現回暖,但三四線城市還沒有回暖,未來房地產的回升更多是總量上漲和結構分化,房地產投資不可能再回到10%左右的長周期上漲。另外,出口繼續下跌已沒空間。這意味著,拖累經濟下半年增長的主要力量在耗竭,經濟將探明中長期底部,但經濟探底以后是L形還是U形走勢還要觀察。未來半年或一年是經濟走勢的一個關鍵節點。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日前在新浪·長安講壇第275期做主題演講——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在進入“新常態”時期,未來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可概括為“五化”——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網絡化、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現代化。預計2016到2030年,經濟增長潛力會在7%左右,一是人均國民總收入到2030年能夠達到美國人均GDP的1/2以上;二是人類發展指標(HDI)到2030年達到0.82進入世界高人類發展水平;三是從恩格爾系數角度看正在向更富裕型轉變。中國將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0年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的社會。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7月6日在“中國交易市場第二屆高峰論壇暨東交所移動互聯戰略發布會”上發表演講——
中國經濟增長減速正受到短期周期性因素、中期產業競爭力因素及長期結構調整因素多重影響。而中期產業競爭力下降是夾在短期與長期之間的重要因素。我國過去擁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正在快速失去競爭力,而新的支柱產業還沒有形成,造成經濟增長減速壓力不能得到有效緩解。從中期因素來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還會繼續持續一段時間。短期周期性因素和長期結構性因素都很重要,但更關鍵的則是中期因素,中期因素的核心就是要產業升級,產業要不斷變遷,這是今天經濟增長減速最主要的原因。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日前對我國下半年的宏觀經濟形勢進行了一系列預測——
下半年經濟運行將緩中趨穩。出口增速將回升,但國內外新環境下出口潛在增長能力下降,全年出口只能實現3.2%左右的低速增長。下半年物價水平仍將低位徘徊。CPI小幅回升,全年漲幅在1.5%左右,低于去年;PPI降幅收窄,工業通縮壓力將有所減緩,但負增長態勢仍將延續,全年同比-4%。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仍有調控空間,預計2015年經濟增速前低后穩。下半年,存款準備金率可能會有1-2次、每次0.5個百分的下調點。未來經濟增長存在兩大不確定性因素:一是房地產市場成交回暖能否持續以及能否在年內帶動房地產投資回升;二是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債務置換和推廣PPP項目能否解決基建投資的資金來源問題。

著名經濟學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7月9日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表示——

現在,政府做點什么事,或者采取點什么措施,都被解讀成是“挺股市”或者“砸股市”。實際上政府要做的事情多了,實體經濟需要政府做的事情也多了,怎么可能圍繞著股市做事呢?我現在確實有種擔心,一些股民會劫持政府,劫持政策。如果政府只能做有利于股市的事,不能做不利于股市的事,那政府就不用做事,也不敢做事了。而且,如果政府總想著維護股民利益,維護股市,生怕股民不滿,該辦的事不辦,那也是一種民粹。長此以往,中國經濟就會出現大問題。
克而瑞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開朝7月9日為《每日經濟新聞》撰稿時指出——
現在的股市約等于經濟,主要是因為現在股市對經濟增量的帶動超過任何一個行業,也超過了傳統的“三駕馬車”。股市行情好, 消費就會被帶動,進而帶動其他行業,這是股市作用為什么超過任何一個行業的原因。每次央行降息降準,有利于股市,更有利于樓市。由于有來自政策和股市的兩股力量強力推動,預計下半年樓市行情將加速升溫,局部區域、個別房企或迎來火爆銷售局面。但這種回暖很容易消退。如果樓市是因為股市調整而火爆,那么房企能抓的時間窗口其實非常短。此時,明智的房企最應該平價甚至降價來促銷走量。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7月4日在“新供給2015年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表示——
受人口紅利消失、壟斷因素過度、創新動力不足影響,中國仍將在未來一段時期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和“三期疊加”的糾結。2015年已過半,宏觀經濟仍面臨明顯下行壓力,第二季度經濟增速破7%是大概率事件,要做好在6.8%左右的增速區間進行經濟調控和改革治理的準備。當然,經濟探底企穩的支撐力正在加強。如果能通過宏觀調控政策有效引導和深化體制改革,有望在今年四季度或稍晚實現經濟總體企穩回升。

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王慶7月4日在“新供給2015年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表示——
新常態的靜態特征就是“三低”,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三低”是全球經濟這波調整以后共同的特點,美國最先走出危機,也要結束它的量化寬松,但是即使這樣的話,它的利率水平從歷史上看仍然很低,歐洲低利率,甚至出現負利率,中國恐怕也會這樣。

經濟學家李稻葵7月3日在《新財富》發表文章表示——
當前,中國人均GDP在7500美元左右,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毫無疑問是一個重大課題,也是實現“兩個百年”戰略部署的第一步。二戰后的70多年來,全球上百個非發達經濟體只有12個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研究表明,只有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才能突破陷阱:支持市場經濟發展的政府;高素質的人口;對發達經濟體開放。對照來看,中國完全具備跨越陷阱的可能,但必須在三個方面繼續努力:調整結構穩定增速,加快改革,開放升級。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6月25日在“中國未來經濟論壇”上表示——
未來經濟可能發生四個變化:第一,中國經濟體制會發生一個全面深刻的轉軌,有望初步建成一個開放型的現代市場經濟架構。第二,中國經濟現處在下行階段,正蓄勢待發往上走,所以中國經濟有望在下一輪周期,到十三五末期,在經濟總量方面接近或超過美國。第三,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會進入一個歷史性階段。重工業可能已在外延擴張方面到了頂點。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高潮階段可能也要慢慢在未來五年接近尾聲。第四,中國經濟在金融危機前已穩居全球經濟增長增量貢獻最大的國家,未來中國經濟領跑的地位會進一步加強,同時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范圍和深度會逐步加深。亞投行和“一帶一路”戰略意味著中國會主導一些國際治理結構的增量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