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小虎
(上海長風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上海200062)
私募股權基金成為國企改革的重要力量
◎ 范小虎
(上海長風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上海200062)

2014年11月15日公布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勾勒了新一輪國企改革的路線圖。近年來,私募股權基金從募資到投資規模屢創新高,其具有的獨特優勢,在參與國資國企改革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
私募股權基金管理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
2015年6月25日,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在上海出席“2015陸家嘴論壇”上披露,截至今年5月底,已經登記的私募股權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達到6903家,認繳資金規模達到22100億元。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共有448只可投資中國大陸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完成募集,披露投資金額的423只基金募集到位的可投資中國大陸的總金額達到631.29億美元,超越歷史最高的2008年,創歷史新高。近年來,私募股權基金從募資到投資規模屢創新高,已成為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逐漸成為推動國企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指出“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這無疑為新一輪國企改革吹響了號角。之后,國企改革動作頻頻,二十多個省市出臺改革方案,國務院國資委啟動四項改革試點,繼中石化率先打響改革第一炮之后,中海油、中冶、中石油、寶鋼集團等多家央企相繼成立深化改革領導小組。
但隨著國企改革的全面開啟,各種疑問也隨之而來。例如,國企功能怎么界定和分類,也就是哪些國企可以改革?改革之后誰來控制企業,經營決策是否按照股權說話?董事會職能是什么,能否選聘經營管理層?三項配套改革(勞動、人事、分配)能否推進?改革會不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執行者會不會因為政策變動而被“秋后算賬”?實際上,改革的雙方都有所顧慮,尤其是民營企業家對國有企業主導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持有“羊入虎口”的擔憂。這其中,以去年兩會期間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的公開表態最具有代表性,他形象比喻:“你抓一頭鯨扔到鍋里,叫我撒一把鹽巴下去,我沒有那么多錢買鹽巴啊。它的本錢太大,我的太小。比如說它增資,動輒增資1000億,我能占多少股份呢?我沒有錢,我也不敢。”其他一些民營企業家也公開表達了類似的想法。
因此,國企改革最需要解決的是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融合過程中遇到的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參與雙方的積極性問題。影響積極性的關鍵是控股權之爭。從國有企業來看,有的出于做大做強和合并報表的原因要求控股;有的存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而不愿別人分一杯羹;還有的擔心養不起富余職工而不愿放棄控股權。從民營企業來看,有的從來沒有參股的想法,非控股不做;有的擔心混合后沒有話語權,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二是參與雙方的體量匹配問題。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得到很大發展,不少民營企業已經名列各種500強名單,但總體上看,單個民營企業的規模還相對較小,難以拿出巨額資本參與國有企業特別是集團層面的改革。
上述問題對于資產規模幾千萬甚至幾個億的競爭性國有中小企業其實不是問題,條件成熟完全可以控股乃至全部股權民營化,但對于大型、特大型的國有企業,還是漸進式的民營化比較容易接受。怎樣實施漸進式的民營化?新一輪國企改革呼喚新的參與力量,私募股權基金正是這種力量之一。
私募股權基金一般是指通過私募形式對非上市企業進行階段性的權益性投資的基金,廣義的私募股權基金涵蓋企業上市前各階段的權益投資,即對處于種子期、初創期、發展期、成熟期和Pre-IPO各個時期企業所進行的投資,甚至包括上市公司的非公開股權投資。
私募股權基金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容易被國企改革的執行者接受:一是私募股權基金的募資渠道多元,主要包括養老金、保險基金、捐贈基金、大公司、金融機構的投資、富裕個人的資金,也有政府引導資金、基金中的基金等,而在這其中單個基金投資者的出資一般不會占絕對地位。二是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和管理決策主要取決于基金管理人。私募股權基金中,基金投資者作為有限合伙人不參與管理、承擔有限責任,基金管理人作為普通合伙人投入少量資金,掌握投資和管理等各項決策,承擔無限責任。三是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大多是參股性投資,因此多數私募股權基金不希望干預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只是在企業決策時積極出謀劃策,一般會指派專門的股權管理負責人入駐企業的董事會,并要求企業董事會不能過于龐大,以免無法對企業決策起作用。四是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大多是階段性投資,因為私募股權基金都是有存續期限的,存續期滿基金就解散,因此在投資伊始就考慮到套現退出的問題。五是私募股權基金的募資規模靈活,少的幾千萬元,多的可能幾百億上千億元,取決于投資的規模需求和基金管理人的能力和聲譽。上述特點消除了國企改革負責人對個別民企強勢介入的擔憂,也消除了民企對改革后的話語權和合法權益保障性的擔憂,還可以有效解決國企改革雙方體量匹配的問題。

因此,弘毅、九鼎、鼎暉和中信產業基金等大型私募股權基金紛紛看好參與國企改革的機遇并成立專注國企改革的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參與國企改革的案例也層出不窮。弘毅投資以18億元的投資,從上海城投接手了城投控股10%股權,改制后上海城投總公司的股份由56%降為46%。弘毅以10%成為第二大股東,并參與法人治理。平安創新資本、鼎暉嘉熙、寧波匯盛、珠海普羅、上海國投協力發展等5家私募股權基金參與綠地集團增資擴股,合計耗資117.29億元,占綠地擴股之后股本的20.14%。外資方面,則有IDG投資全聚德、KKR入資青島海爾等。
私募股權基金相比于一般的民營企業,在參與國企改革中能發揮更為獨特的作用和影響。一是給國企帶來更多的增值服務。私募股權基金給企業不僅帶來投資,更能帶來管理、技術、市場、戰略、并購等方面的理念和服務,特別是在如何幫助企業盡快上市方面更是其專長,而這些一般的民營企業難以做到。二是更適合作為國企改革的合作伙伴。當前的國企改革總體而言不是像前蘇聯、東歐國家那樣將國企全盤私有化,完全放棄國有股權,而是要通過吸收社會資本加速混合所有制的發展,實現做大做強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私募股權基金階段性持股的投資模式正是國企改革所需,既與混合所有制發展的方向契合,又有利于國有資本的做大做強和保值增值。三是更傾向于實施積極管理。積極管理是指私募股權基金作為積極股東主動參與公司治理,影響但不決定國企的決策,有助于企業管理更現代化、運營更市場化、治理更規范化。例如有的私募股權基金在二級市場上短期內大量買入上市公司股份,并介入上市公司決策,通過介入公司治理改善公司基本面,從而影響二級市場股價,最終高價獲利了結。目前,有些大型國有企業并不缺錢,缺的是市場化機制,私募股權基金的加入正好適應這一需求。
私募股權基金要發揮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的作用和影響力,基金管理人至關重要。按其所有制性質,基金管理人可分為三種:完全非國有的基金管理人、國有獨資的基金管理人、混合所有制的基金管理人,即國有控股或參股+管理層持股。目前這三種基金管理人都存在,從長遠看,如果后兩種能取得良好業績,或許將對國資監管體制產生重大影響,可以預計,未來國資委的職責將很大程度由這些基金管理人擔任,未來的國企改革必將逐步轉移到國資改革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