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路線圖發布互利共贏助中國企業走出去
2015年7月14日,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發布《“一帶一路”中國企業路線圖》,盤點和展現央企“走出去”發展現狀。截至2014年年底,國資委監管的110余家央企中已有107家在境外共設立8515家分支機構,分布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80多家央企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分支機構。回顧7月份會發現,國有企業布局“一帶一路”的速度之快、動作之密令人目不暇接。7月13日,中交集團所屬振華重工與阿聯酋DP W orld簽訂總金額為7億美元的港機設備訂單;7月9日,中國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東盟制造中心建成投產;7月6日,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與馬來西亞捷碩公司簽署越南海陽火電廠BO T項目投資協議,該項目是迄今為止中國公司在越南單筆投資金額最大的項目......隨著路線圖的發布,類似的合作與互通將被越來越多地標注上去。隨著“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央企的海外資產也隨之擴大。
今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正式開啟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愿景與行動。6月18-19日,在國務院國資委召開的推進中央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暨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工作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批示指出,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是新階段下以開放促進發展的必由之路,既有利于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實現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也是與全球經濟深度融合,在更高層次上嵌入世界產業鏈條,實現優勢互補、合作發展的共贏之舉。

數據顯示,中央企業、國有企業在開展國際化經營、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已經成為“走出去”中名副其實的國家隊和主力軍。過去,中國企業“走出去”往往是通過貿易形式把中國制造的產品對外輸出,而如今,“走出去”的是產業的輸出、能力的輸出,不再是簡單地把東西賣出去,而是本著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的原則,把產業整體對外輸出,并且在輸出的同時建立更加完備的工業體系,對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對外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提升國際競爭力。
“一帶一路”建設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中央企業、國有企業也正迎來一個難得的發展新機遇。“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國有企業在高端制造業方面打開了一扇大門,交通運輸、能源、通信、物流等基礎設施行業也跟隨著通過這扇門“走出去”,科技研發、材料科學、裝備技術等科研領域也隨之齊頭并進,“中國制造”正由低附加值的貿易品逐漸向高鐵技術等高端領域升級,擁有規模、資金、技術優勢的中央企業、國有企業應緊跟中央步伐,適應新的環境,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落地中,加快謀篇布局,加快“走出去”,積極“引進來”,樹立國有企業海外市場品牌,贏得國際信任和贊譽。
產權導刊編輯部